「情绪衰弱」是一种流行病,我们那看似世故的情绪转移方式,大多使得我们的情绪比人类过去的情绪更受伤,也更失落。随着我们越来越衝动及强迫性地行动,真正的平静体验已逐渐离我们而去,持续的忙碌,让我们在这个永远成就不足的跑步机上感到压力及磨耗,而我们只能无意识地不愿停止或是持续规划时间,以免所要逃离的「感觉」会追上来, 并扑进自己的觉察中。
由于我们没有停下来好好地感觉、体验及处理那些驱使着我们的情绪,使得这些尚未消化的情绪,变成了在肚子里翻腾的焦虑,并将我们的思想「毒化」为持续的担忧,也让我们像在逃狱般一直逃离自己,从而牺牲了自己的平静,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我们其实可以停止这种不加思索的逃跑,因为在这些未消化的感觉底下,是平静与满足,而我们可以学会安全地感觉,表达所有的情绪,并发现完整而不受干扰的深度安适就住在身体里。我们可以从「做事的人」(human doings)蜕变成「存在的人」(human beings)。
现在是重新发现内在小孩情绪活力的时候了!
我们的内在小孩能够在简单愉悦中发现持久的满足,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要逃离内在情绪的混乱,才去追求愉悦。
许多人对于「欢迎自己的感觉」这种想法却步不前,是因为我们极少见证到健康的情绪表达。
在我们的文化中,少数人的确会表达感觉,但他们的情绪化经常很讨人厌,而许多「受物质影响」者的情绪放纵主义,又是可悲或有伤害性的。
还有少数人明显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所苦,常用惩罚性和爆炸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也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暴怒并哭到抽搐,而这种方式常常使得其他人觉得被控制及操弄。因为他们极端的情绪化行为,使得人们更相信隐藏情绪是明智的。
因为「感觉」而招来恶名的第三种人,则是固执地守着那些感觉不放,直到那些感觉变成怨恨。那些终身困在易怒或自怨自哀的人,通常会使得他人有疏离的感觉,或是不表达愤怒、悲伤等感觉。
然而,我们不必因为这些人不负责任的情绪表达,就疏远了自己的感觉。虽然我们对于自己感觉到什么情绪没有太多选择,但对于要如何回应自己的情绪,其实拥有许多选择。
我们可以学会以良性的方式与情绪共处,可以拥有情绪而不死守它们;我们可以软化并放松地进入情绪,而不放逐或是死记着它们;我们可以在感觉完成其任务时,让它们经过我们而去。
有时候,我们有必要升华或抑制自己的感觉。升华是有意识地去选择转化,并且把情绪能量重新导向到建设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像是运动或跳舞。抑制则是有意识地去选择克制自己,在不恰当的情境中不表达情绪,例如,对老板怒吼或是在不体贴的人面前哭泣,绝少会带给我们好处,所以在那种时候,我们可以等到处在较安全的情境时再「表达情绪」。
当我们试着直接体验自己的感觉时,最终会发现「臣服于它们」是最有效率的回应方式,而且长期来说最不痛苦。并能理解到,并非在毫无痛苦的状态下才能完全享受人生,而且新的失落与伤害不会主宰我们的觉知,或是压垮活着的热忱。
随着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做朋友,这种逃离感觉的自我破坏行为就越来越不常来折磨我们,并能优雅地接受现实,也就是:情绪本质有如天气,经常在各种令人舒服或不舒服的状况中不可预知地改变,也能理解到,就像太阳不能被强迫持续闪耀,我们也不能诱导正向的感觉持续下去。
当我们臣服于自己的感觉并且软化自己,就会重新连结那些感觉自然带来的无价本能与直觉。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负面情绪的惊奇和美好之处。许多人在修復情绪之后,拥有许多美好的体验:悲伤熟化为慰藉、愤怒展开成笑声、恐惧翻转成兴奋、忌妒敞开为欣赏,以及怪罪变成了原谅。
怪罪是健康的自我保护
「照我说的做,不要学我做的!」
「不要怪我们!如果你不是这么差劲的小孩,我们就不必老是打你了。」
「你竟敢回我嘴,你这个没礼貌的小鬼,我要用肥皂洗你的嘴巴!」
「别想用怪你弟弟来撇清关系。你是闯祸的人,每次都是你开始的。」
「不要怪他们!如果你有麻烦,肯定是你自找的!」……
每当你对任何的不公、折磨、辱骂、侵犯,表达出不满意见时,是否会遭受以上种种的言语炮轰?
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健康的怪罪情绪或感受,「怪罪」是对于不公状况的本能愤怒反应,它是天生的自我保护衝动,是一种反射反应,也是一种本能,目的在于向伤害我们的人究责,也拒绝背黑锅。
怪罪就像性的感觉那样,可以被健康或不健康的表达出来,安全而无虐待性地宣泄怪罪,对于情绪创伤的復原是很重要的,健康的怪罪可以让我们将磨难中所累积的怨恨释放而出,把我们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悲愤中解救出来。
许多心理创伤的幸存者会发现,怪罪是自己最难接受的情绪,而且会把它视为最大的愤怒之罪。只因为社会规范普遍不准孩子怪罪父母,即使是父母失能且无情地伤害他们的孩子。
于是,常见失能父母用具毒性的怪罪,偽善地毁坏孩子怪罪不公的本能。
怪罪的本能之所以很难恢復,正是因为这些讯息在我们一感到怪罪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内在发作,使得我们感到害怕、羞耻或罪恶,于是立刻压抑怪罪,或是把它转向对内,为了自己想怪罪而怪罪自己!
我们需要抛弃这些关于怪罪的讯息,否则对于自己童年失落的否认会一直完好如初,而且会一直为了父母的罪过而怪自己。如果能把怪罪还给在我们还太小且无法防卫及拒绝时,就把怪罪倒在我们头上的人,我们就可以大幅增进自己的復原情况。
其实,无论童年时是否受到创伤,偶尔有怪罪别人的感觉,都是正常、健康且必要的, 就像大部分的动物,所有的人类天生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自动用怪罪性的愤怒去回应伤害,那些大叫「退后!」或「停!小偷!」的受害者,就是本能地在表达怪罪。
怪罪是「认出侵略并拒绝侵犯」这个重要生存技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个有太多人对无力者虎视眈眈的世界,我们有时确实需要应用怪罪,来认出危害并保护自己不成为受害者。
随着幸存者在復原「怪罪过去的不公遭遇」的能力时,经常会同时改善认出当下不公状况的能力。
要学会挑战并停止虐待,第一步是要认出虐待,而怪罪和愤怒的感觉,经常是有不公状况发生的线索,是心理机制中对于虐待最本能的警告讯号。
怪罪的情绪也是挑战和终止虐待的强大工具。
健康地表达怪罪,能创造对于勇气和力量的真实内在体验,把幸存者从瘫痪性的恐惧和无助,立刻转移到充满力量和安全的感觉。
练习怪罪虐待行为,能够给予内在小孩所期盼的东西,也就是在危险时刻,可以用愤怒来保护自己。这会唤醒内在小孩去接受「自己现在住在成人的身体里」的事实,而且他现在已经更大、更强壮,更有能力拥护自己了。
怪罪会鼓励我们面对自己所害怕及必要的人生挑战,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表达的权利,并且追究任何试图否定这些权利的人。
怪罪允许我们对于不想要的要求或给予说「不」,它会打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自己仍像是无力的孩子那样在忍耐现在的不公状况,也允许我们再度获得那些天生勇猛的雄狮之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谅你?》/柿子文化)
【内容简介】当一个人懂得将责任归咎于应怪罪的地方,并感到愤怒和失去时,宽恕才会发生……
情绪创伤所导致的具毁灭性的结果,是一种性格组成,其中包含着极糟糕的低自尊、无法享乐、超级负责任或超级不负责任、害怕被遗弃。
而来自不快乐家庭的数千万成人小孩的悲剧性结果,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对自己感觉良好,也不会享受亲密。这千百万人总是陷入灾难性的关系、衝动行为、无情地论断自己,并且一直寻求认可和安全感。
所以……如果你习惯在面对人生诸多情况有不良情绪反应时,会怪罪与羞辱自己;如果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情绪低落」或无法解释的焦虑,并且找不出任何原因;如果会为了偶发的破坏性想法和行为而苦苦挣扎……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可能受伤了!
真正的自由来自真正的自我认知──
‧对于在童年被严重伤害的人来说,真心原谅父母的感觉,极少在他们以哀悼抽乾痛苦之池以前出现。然而,真正的原谅始于自我。
‧真正的原谅,有赖成年小孩清楚记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细节。
‧若要真心地对父母感恩,我们必须先认清童年伤害,并达到显着的疗癒。
‧更深度的心理健康,只存在于有情绪伤害时仍能保持自我怜悯和自我尊重的人。
‧创伤幸存者绝对需要哀悼,因为他们的个体性和表达性可能在童年时期就被杀死或消失了。
‧自我怜悯会从哀悼中诞生,并且让我们清楚地知道,遭受恶劣对待,以及由恶劣对待引起的情绪重现,并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本书所提供的实用建议将帮助你──
‧打破无意识的、自我破坏的习惯
‧復原全然感受自我情绪之能力
‧增进情绪智力
‧为失能家庭的幸存者修復情绪本质在童年时受到的伤害
‧以安全且具疗癒性的方式,把泪水转为自我怜悯,把愤怒转为健康的自我保护与存活在世的安全感。
【作者简介】彼得‧沃克(Pete Walker)
彼得‧沃克是位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市的资深心理治疗师,具有谘商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双学位,从事心理谘商与治疗、教学、写作已超过三十五年,并且担任治疗师督导超过二十年,专长是协助受到童年创伤的成人,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是其中一个特长领域。
想多了解彼得‧沃克,请至他的网站:pete-walker.com。
【译者简介】陈思含
陈思含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案心理治疗师、加利福尼亚州婚姻与家庭(暨儿童)治疗师,普斯谛蜕变坊创办人,提供国际性、多元、全人、整合性的助人工作;现居台北市,亦是世新大学心理学讲师。
曾于美国加州郡立儿童心理门诊担任治疗师,也曾在科州创办TLC心理治疗诊所,并成为科州华报心理专栏作家。
关注各式受害者议题,并且重视多元文化。除了有治疗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成功经验外,也深入关注自恋型虐待议题,是华语文化圈中在这两个主题方面的少数专家之一,并且在其网站上分享CPTSD与自恋型虐待系列文章。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