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池上圳有国内首座透明观察窗作生态教育的鱼道,然而启用13年以来,因多次颱风,鱼道淤积,鱼类消失,20多位池上志工13日下到鱼梯入水口清除淤泥,期盼重现高身鲴鱼逆流而上的生态景象。
志工卷起裤管在鱼道入水口清除淤泥,并冲洗鱼道教室内观察窗户。早年池上圳在卑南溪筑堤取水时,河川里的高身鲴鱼等迴游鱼类,因无法跃坝而上死伤无数,池上乡民曾发起抢救运动,进而促成池上圳旁的生态鱼道。
然而多年来歷经莫拉克等颱风,淤泥在鱼道日渐淤积,更影响高身鲴鱼迴游,当年设计此鱼梯的清华大学教授曾晴贤便号召当地志工,一同清理鱼梯。志工张天助表示,八八水灾时,因向阳山区崩塌,导致上游的河川约长达2至3年的时间,河水都相当混浊,鱼也没办法繁殖。
志工吴宜周也是关山国中教师,她说,虽然清淤工作有点累,但大家一起动手将河道淤塞部分清除、水道观察窗擦拭,很快便完成了。未来希望结合生态解说,让学生们更认识当地生态。
近2年来全台大乾旱,让卑南溪河水大减,又被拦截作农业用水,河川基流量不足,严重衝击河川鱼类生长。曾晴贤指出,鱼类在枯水期会在河川深潭中「度小月」避难,丰水期时就会逐渐恢復,因此鱼道的功能需长期维护,否则将不利于鱼类洄游。
农水署池上工作站主任赖建吉说,目前发现约宝特瓶大小的鱼在进水口,未来希望藉由活化鱼道,让鱼可以洄游。此外,池上圳鱼梯生态教室已多年未曾开放,农田水利署台东管理处表示,目前正与池上当地解说志工讨论未来能否定时定点开放,让学生或游客能近距离认识卑南溪鱼梯生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