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新,但我们很有信心!」台亚风能专案开发总监萧伊珊这么说。这次离岸风电第三阶段区块开发盛况空前,环评送审开发商名单上出现了一个新面孔——2020年才成立的 台亚风能 ,是风电业界的「新同学」,也是本次招商里少数以本土人才为班底的开发商,并以「台湾环风控股」投入环洋风场的开发,装置容量四四○MW(千瓩),场址位于彰化外海,目前已进入环评审查。
如同《圣经》故事中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的情节,本土商台亚,如何能靠着仅20多人的团队,在兵强马壮的国际群雄中,抢得先机?做好在地沟通 小团队大发挥
「我们台亚的定位,是以专案的模式找国际投资人、引进技术及对台投资。」回应外界的好奇,萧伊珊直接了当地说。
事实上,目前参与第三阶段风场招商的开发商,几乎都是国际大型团队,员工动辄百人,所有环节也都能独立完成——但大团队,也有大团队的难题。
参与过台湾第一座示范离岸风场海洋风电(Formosa 1)、曾在德商达德服务的萧伊珊就发现,对外资来说, 风机建设 的技术、工程都难不倒他们,令他们头疼的,反而是建设风机前的阶段。
「你想想,国外的厂商,刚进台湾,要怎么去找案场、做前期沟通?」她解释,规模大的公司比较难快速动员,因此需要在地公司的协助。
而台亚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做好在地任务、当一个称职的「引路人」,就是台亚瞄准的商机。萧伊珊解释,台亚的主要工作,在于与公部门联络、地质调查、许可申请等非常「台湾」的事务。同时,选好风场场址,并做好地方利害关系人的沟通,及在地供应链的安排,再找对台湾风场有兴趣、且「志同道合」的外资,一起参与风场开发。
特别是第三阶段,无论在财务规模、技术上的挑战都比先前大得多。以目前 离岸风电 的建置成本来看,平均一MW的电力装置容量,成本大约在一亿到一.五亿元的水准左右,若要建立四四○MW的风场,就要投入超过六六○亿元;何况,第三阶段可能牵涉浮动式风机等新技术,若无成熟的技术,要在既有的条件及时间限制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还好,目前台湾产业对再生能源需求量大,在不少企业主抱着「只要有绿电,价格好谈」的心态下,市场火烫,很多有技术与资金实力的国际风电业者闻香下马,跃跃欲试。
台亚董事长林怡文承认,确实有很多国际厂商向台亚接洽,合作对象几乎也已敲定,「但没到最后一刻,真的不能说。」不过,侧面打听的结果,台亚目前锁定的对象,应该是欧洲一家颇有实力的电力商,待行政程序走完就可揭晓。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