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人吴晟为传记主角的纪录片《他还年轻》,由「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系列《寻找背海的人》导演林靖杰再执导筒,歷时长达4年,至吴晟的家乡彰化溪州拍摄,纪录他长期关心台湾社会与土地生态议题,以及对臺湾本土文学的贡献,同时纪录诗人遭逢风波、深受衝击而遇创作瓶颈,终至重新写作的升华过程。
吴晟热爱土地也深爱家人,在他生命前半生中最重要的2位女人-母亲与妻子庄芳华,是他创作生涯与生活当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与妻子庄芳华返乡任教耕读,更打造两公顷树园,推广原生种树木,以母亲之名取为「纯园」,尽显思念之情与贯彻母亲的土地精神,而纪录片拍摄期间,他也带着牵手近一甲子的妻子庄芳华,重返爱荷华大学,用思妻的家书诗句,倾诉旅居国外时对爱人对家园的思念,老夫老妻间不需甜言蜜语的浪漫,透过纪录片的大银幕也深刻感动观眾的心。
吴晟从屏东农专毕业后,放弃北部职场,毅然决然返乡,与妻子庄芳华皆任教于溪州国中, 课余时间陪母亲下田农作,夜晚则在灯下笔耕。回忆起母亲吴陈纯女士,吴晟表示母亲是典型的农妇,刻苦坚韧、事事操劳扛下所有家事,长年辛勤一铲一锄地掘翻着泥地耕种,时刻关爱子女并拉拔成长,是他心中最劳苦功高的至亲,吴晟曾出版《农妇》一书,便是以母亲农村妇女的形象书写,他笑称母亲虽不识字,看不懂他的诗文,但因为用母亲的照片当封面,所以知道主角是写她,他也提及母亲常言:「土地最根本、最可靠,人总要依靠土地才能生活。」他对故乡土地的热爱,自小就承袭母亲对于土地敬重的精神。
吴晟妻子庄芳华同样是吴晟人生和文学路上的灵魂伴侣,2人因编辑校刊而相结褵,庄芳华为爱而嫁入农村,婚后也无条件支持丈夫任何决定,努力学习农务家事,偶尔音乐素养极佳的庄芳华弹奏钢琴,与丈夫一同吟唱诗歌,一家人在乡下过着简单生活,不过自从女儿吴音寧长大后,吴晟有时也会玩笑感嘆「唉呀,这三代女人,三娘教子⋯⋯」来形容来自家里「甜蜜的负荷」。自2000年吴晟与庄芳华从教职退休后,开始在老家两公顷的土壤上平地造林,种下台湾原生种一级木,乌心石、毛柿、榉木、黄莲木、牛樟等,数量更高达3000棵,吴晟将这座树园取母亲单名,命名为「纯园」, 纪念这片生长根源地,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带有吴晟最向往「单纯」的生命态度,他认为种树是「苦着一代,荫三代」,也期待百年后能供后人乘凉。
与家庭紧密结合的吴晟,也曾经面临选择,在1980年时,他以诗人身份应邀赴美,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原本留下就能取得硕士学位,但因思乡且挂念家人而选择回来臺湾。在《他还年轻》中吴晟时隔40年重回爱荷华,不仅拜访当年邀请他的作家聂华苓,剧组也向大学申请到20分钟的拍摄时间,让吴晟夫妇进入当年旅居的宿舍里,窗台前2人对坐着,吴晟在当年写作的餐桌上,对着妻子庄芳华朗读因思念爱妻而作的《爱荷华家书》—〈洗衣的心情〉。
「你那一双粗糙的手掌/曾经多么纤柔/曾经多么适合抚弦弹琴/我也曾轻轻握住/踱过无数年轻的夜晚/记不得甚么时候/才惊觉到/你久已不再弹琴抚弦的双手/已不再纤柔」,吴晟用诗娓娓道来当年情感,庄芳华则一如继往的温柔凝视着丈夫,听完后微笑说:「还是很纤柔的。」吴晟也有感而发:「但是纤柔之中已经有了淬炼。」他们也在片中踏查心中挂念关怀着的浊水溪,一起到年少时期曾造访过的山林大石,透过拍摄还原照片忆当年,儘管互动中没有只字甜言蜜语,却能显见老夫老妻间含蓄的浪漫,与多年来建立起的绝佳默契。
纪录片《他还年轻》预售票现正热卖中,将于9月2日上映,本周末也有2场讲座,分别是8月26日由传主吴晟、导演林靖杰、诗人鸿鸿于台北敏隆讲堂对谈的「从纪录片看诗人吴晟的书写与行动」讲座,以及8月28日由导演林靖杰与影视听中心董事长蓝祖蔚于台北春秋书店的「纪录片创作与吴晟诗歌」讲座,详情请见目宿媒体脸书粉丝专页查询。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