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对宇宙的探问,呼应古代诗人屈原的〈天问〉。在当今科学的进展下,艺术家董承濂、张永达对宇宙的好奇、想像与思考,乃至对存在的追问,跨时空地援引先秦古诗名为题,以作品思辨均质性与中心化的世界思维。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也是董承濂、张永达联展《天问》的策展人刘俊兰指出「宇宙的探问,向来不只是科技,也是哲学,跨越世代与歷史,不限学门与文类,关乎时代演进也涉及观点变异」,认知框架也几经拆解、重新发现与再定义,美国NASA于2022年夏季最新发布之璀璨全彩的宇宙深空影像,也撼动了宇宙的既定认知与惯常想像。
董承濂近来作品多围绕宇宙议题,且糅合了佛学与禅思,汲取天文、数学或物理的科学新知,此次发表的新系列为去年夏天开始构思,以几何球型为基底,藉以隐喻宇宙天体的基本单位。金属工艺和珠宝设计养成训练的董承濂,在球形里高反差地以结合灯光、镜面、机动和声响设计的精密而复杂的构造,创造一个璀璨世界,其中的网状构成,也呼应宇宙星团的巨大纤维状结构。
张永达则延续前年底开始发展的「Without Composing」系列,运用科技装置,让源自远古时空的宇宙射线、潜藏于环境中几乎无所不在的放射粒子,具体地视觉化与听觉化。此外他也利用具天然放射线的岩石,展现放射能量的衰变发展。
刘俊兰指出,这样的侦测系统,见证科技辅具所带来的感知扩展,揭露人类不易或无能察觉的物质存在,却也同时质疑着身体感官、反照出人类感知的局限。作品有着「去作者中心」也「去人类中心」的能量演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