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报导,9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CDC周刊)英文版线上刊发文章《Perspectives:Vaccinate with Confidence and Finish Strong》,肯定了过去两年多来大陆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提出:疫苗是结束新冠大流行的关键因素,需要适时「接种第二加强针」。
「加强针」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第三针」。在普遍完成三针接种的当下,中国疾控中心杂志提出要打第二针加强针,也就是要打第四针,并将之与「新冠大流行结束」联繫了起来,引发关注。
这篇观点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疾控中心高级顾问兰斯·罗德瓦尔德等联合写作,文章作者还包括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
CCDC周刊是中国国家卫健委管理、中国疾控中心编制的期刊,基本可以代表疾控中心的研究成果。
截至今年8月初,中国国内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的人数已分别达到了12亿人和8亿人以上。是否要打「第四针」在今年以来虽屡屡引发讨论,但一直未得到证实。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等诸多卫生系统专家均曾公开表示过,打不打第四针要结合实际的研究和疫情状况而定。
「几乎肯定需要」第二剂加强针
CCDC周刊发表的这篇文章,核心其实还是总结新冠疫苗对疫情防控的作用。
文章提到: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採取的持续防控政策已使得「99%以上的人口免于遭受新冠病毒及其变种的感染」。除此之外,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已获得世卫组织的紧急使用认证,供给数量达到50亿剂次以上,「90%的中国人得到了国产疫苗的保护」,「除了所有疫苗都会引发的极罕见严重过敏反应外,没有任何严重安全问题」。
不过,文章也坦诚,没有一种疫苗能非常有效地阻止感染和传播: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因此无论是哪款疫苗,都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的强化剂量来维持保护作用」。
文章援引的一项数据显示,调查者在对今年香港暴发的Omicron BA.2疫情行调查后发现,同源加强不活化疫苗在「预防严重和致命的新冠肺炎的有效率为98%」,与同源加强mRNA疫苗水平相当。如果没打加强针,不活化疫苗接种的有效率仅为70%。
文章认为,如果想要长久地维持这种保护效力,「几乎可以肯定,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接种第二剂加强针」。
不过,在此前的诸多讨论中,多数专家对接种第四针都持保保留态度。
今年6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主任医师在接受「上海黄浦」採访时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并不确定「第二剂加强针的免疫力能够维持多久,也不清楚第二剂加强针能否为普通人群带来好处」。
国药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在接受《环球时报》採访时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当前的研究显示,第4针产生的抗体滴度不会超过第3针,「结合中国的现状,现阶段是否要全面开展第4针接种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10%」是关键
一旦在全中国推广「第四针」,意味着至少还将增加8亿剂的接种量。
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9日,全中国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人数达12.68亿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人数达8.2亿人。第四针在第三针基础上开展,加上此前未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总接种量将超过8亿。
这可能会给中国国内已经走向尾声新冠疫苗接种带来新的机会,相关企业的产品还将有用武之地。
目前,中国国内90%以上人口均已接种过至少一剂新冠疫苗。尹遵栋等从一开始就点明,通过接种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是一项艰难的任务:无论是在哪类疫苗的接种推广中,最后的10%往往都是「最难完成的」。
这10%的人是「关键的应保护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面临的危险性会更高。
文章引述的一项海外临床研究显示,中国国产新冠疫苗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抗住院率为80%,对进入加护病房的抗住院率为86%,对致命COVID-19的抗死亡率为84%,且疫苗在患有「共病的患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比无共病患者更高」。
文章认为,免疫规划「需要努力惠及所有尚未接种疫苗、尚未加强接种的人」。为此,监管部门和疫苗制造商还应「努力消除怀孕期间接种疫苗的禁忌症,使孕妇能够参加疫苗接种运动」。
「每个人都想回归正常生活,接种疫苗就是最关键的一环。」文章称:儘管完成这最后10%的新冠疫苗接种十分难达到,但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