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11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中德迎来两国正式建交50周年纪念日。中德关系歷经半个世纪的时代沧桑,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紧密伙伴关系。在当前的时代变局下,双边关系再次站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其走向日趋复杂。其中,两国对于时代特徵的把握、双边关系的看法、「外部依赖性」的认识等三个重要问题的认知与调整动向,值得着重关注。

伍慧萍称,其一,对于时代特徵的把握。中国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德国政府也异曲同工以「时代转折」来描述当前的时代特徵。面对时代变局,中国希望顺应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升的趋势,以中国智慧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德国则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路线,改变「以接触促转变」的传统外交路线,致力于在全球拓展多元化伙伴网路,并计画推出国家安全战略,提升国防军事实力,在「印太地区」展示自身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存在。近期,一些德国政要频频公开宣称,德国已准备好在欧洲乃至全球承担领导责任。

伍慧萍表示,其二,对于双边关系的看法。中国一贯强调德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希望中德关系能够为中欧关系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反观德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採取合作者、竞争对手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现在尤其强调制度性对手这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的上升,正使得中德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增多。

伍慧萍指出,其三,对于「外部依赖性」的认识。面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格局的复杂嬗变,中德两国均着手调整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并高度重视供应链韧性和科技自主创新的问题。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科技领域加大攻坚关键技术,力图实现自主创新。反观德国,「摆脱对外依赖性」的声音在政界逐渐增多,日益重视在亚洲、非洲、拉美地区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追求多元化布局。

伍慧萍分析,随着国际交往的大环境暗流涌动,中德关系也步入调整期。为降低对中国在原材料和供应链等领域的依赖,德国正着手调整经贸投资战略,计画设置双向的投资审查机制。这一政策方向,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走入「放弃政治天真」和「降低依赖性」的误区,而且在现实中也将难以为继。

伍慧萍认为,德国「新中国战略」的基础,不应局限于有限合作的思路,德国希望在欧洲和全球发挥领导作用,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德国的决策者理应正视欧洲在内部团结、防务建设等方面的弱点,本着坚持欧洲战略自主的原则做强自身,避免因为过度追随美国而陷入经济下滑、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紧缺等困境,更不应将主要问题和矛盾引向所谓「对华经济依赖」,炒作所谓「不可信」外商投资给国家安全带来的风险。

伍慧萍建议,德方应当在求同存异、尊重社会制度和歷史发展道路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不是将经贸作为政治斗争的新战场,而是接受竞合并存的现实,更多强调基本共识,共同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之道。

#德国 #伍慧萍 #时代 #中国 #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