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1920变装活动的民眾穿着復古旗袍现身在台北大稻埕街区。(黄子明摄)
参加1920变装活动的民眾穿着復古旗袍现身在台北大稻埕街区。(黄子明摄)
穿着復古旗袍的女子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黄子明摄)
穿着復古旗袍的女子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黄子明摄)
穿着復古旗袍的女子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活动开始前相互整理髮型。(黄子明摄)
穿着復古旗袍的女子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活动开始前相互整理髮型。(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民眾穿着復古旗袍,手持现代摄影机忙着捕捉现场场景。(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民眾穿着復古旗袍,手持现代摄影机忙着捕捉现场场景。(黄子明摄)
多位女子穿着復古旗袍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在大雨中撑伞站在街头拍照留念。(黄子明摄)
多位女子穿着復古旗袍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在大雨中撑伞站在街头拍照留念。(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鼓队小朋友,在雨中垫着塑胶袋坐在溼答答的地面卖力演出。(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鼓队小朋友,在雨中垫着塑胶袋坐在溼答答的地面卖力演出。(黄子明摄)
爱好日本文化的民眾穿着和服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并随着音乐表演日本舞蹈。(黄子明摄)
爱好日本文化的民眾穿着和服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并随着音乐表演日本舞蹈。(黄子明摄)
民眾冒雨躲在遮雨棚下观赏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各项表演。(黄子明摄)
民眾冒雨躲在遮雨棚下观赏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各项表演。(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年轻女孩在现场擦着口红。(黄子明摄)
参加大稻埕国际艺术节1920变装活动的年轻女孩在现场擦着口红。(黄子明摄)

「尼莎」颱风外围环流受东北季风影响,为全台11县市带来豪雨,但16日在台北登场的「大稻埕国际艺术节TTT IFA」仍冒雨展开,原定举行从北门至迪化街的1920变装游行,临时改为直接集合大稻埕街区永乐广场,不过参与民眾兴致不减,大家撑着雨伞身穿1920年代服饰装扮,为大稻埕街区带来復古气息。 大稻埕街区发展歷史近150年,除了是台湾早年茶叶、米、南北货、中药、布匹等物产集散地,眾多20世纪前期兴建的仿巴洛克建筑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许多民眾穿着当时流行的旗袍、马褂及日本和服,并搭配復古髮型与配饰,穿梭在老街区,有如时光倒流。

虽然下着滂沱大雨,但大家仍撑着伞在街头或骑楼下拍照留念;参与演出的团体不论是乐团、鼓队都照常认真演出,鼓队小朋友甚至垫着塑胶袋坐在溼答答的地面卖力敲击,一点都不打折扣。

今年除了传统復古变装游行,还邀请逆风剧团、台湾拉丁舞艺学院、Bailalo Dance Studio、Dancing Island 舞人岛舞团、霍班的,达拉斯灵魂爵士四重奏、明马丁探戈乐团等国内专业艺文团体演出,还特别邀请旅英艺术家曾乙文团队,以台湾少见的推测设计(Speculative Design)概念,推出「知识快闪乍现」实验,引进30多位讲者以及多位艺家进行15分钟的快闪讲座—「Pop-up window ! 快闪视窗」与实感体验线上展——「Pop-up Notice ! 设计破译」,为今年艺术节带来新尝试。

蒋渭水等人当年创立台湾文化协会就是以大稻埕为基地,2015年首办的「大稻埕国际艺术节」为民间独立发起的艺术节,每年举办近百场艺文展演活动,为台湾少见,这项跨越1920年代到2020年代的时空剧场,希望呼应并发扬台湾文化协会精神。

#大稻埕 #街区 #1920年 #艺术节 #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