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策会MIC资深产业分析师胡自立表示,今年双11购物金额涨幅将是判断网购消费力是否能在疫后持续显着提升的指标,观测2022年电商购物节年消费金额成长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疫情改变民眾消费行为,消费者习惯频繁网购,二是电商业者积极造节加上频繁短期促销的成果发酵,三是通膨因素驱动消费者理性购物,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反映在2022年消费者参与电商购物节,计画性购物比例从2021年六成微幅增至64%。

观测电商造节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资策会MIC表示,七成网友会因为电商造节增加消费,特别是中高龄族群响应程度最高,75%的56~65岁族群因此增加消费、46~55岁也有高达74%,胡自立认为,这与近年疫情改变中高龄族群的消费习惯,变得更加熟悉网购有关。观测不同年龄族群的电商购物节消费力,中高龄族群仍为消费主力,特别是46~55岁族群,年均消费高达25,887元,第二、三名依序为56~65岁的23,115元与36~45岁的22,176元。除此,北部是电商购物节的消费主力,仅有北部消费金额超过整体平均,达23,770元。观测其他差异,男性年均消费金额较女性多4,000元左右、育儿族群较无育儿高出将近9,300元,年均消费金额高达26,499元。

资策会MIC调查电商购物节排名变化,双11(84%)依旧居冠,第二名为双12(43%)、第三名为618购物节(29%),前三名皆较2021年成长,双11成长2%、双12与618购物节涨幅高达7%,不过第四名的99购物节(27%)下滑明显,从2021年第2名跌至2022第4名,比例下滑10%。针对国内业者造节,38女王节(13%)整体排名第五,较2021年上升一位,而心礼节(12%)排名第六。

观测电商购物节消费平台前五名,资策会MIC表示,86%消费者最常在综合型电商平台消费,其次依序为实体零售网购通路(31%)、第三方外送平台(17%)、品牌网购通路(15%)与社群或通讯平台(12%),综合性电商平台较2021年下降5%,除了受到实体零售电商发展影响,也与2022年疫情红利消退导致电商购物热度退烧有关,除此,可观察到社群或通讯平台常用度比例较2021年下跌近3%,与品牌网购通路名次对调。

以消费者参与所有购物节的趋势来看,电商购物节(64%)连年居冠,然而可观察到比例较2021年下降3%,相反的,位居第三名的百货周年庆(26%)提升近2%,成为2022年成长幅度最多的购物节。胡自立表示,虽然涨幅不明显,然而可预期随着疫情红利消退,实体回流将对电商购物节产生部分影响,伴随疫情逐渐回归常态,消费者回流实体零售或百货的幅度值得观察,也是电商业者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电商购物 #2021年 #2022年 #消费者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