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钢及工研院共同打造的全台首座「钢化联产」先导工场2日正式揭牌,钢化联产结合碳捕捉再利用技术,捕捉中钢制程中的二氧化碳分离、纯化,制成甲醇等化学品,减少进口碳原料,预估年减碳量达4900吨,未来更规画将与化工业合作成立「钢化联盟」,并展开「示范工场」,共同成立碳循环经济园区,预估年减碳量可达290万吨。

经济部宣布,国内首次结合钢铁业及化工业碳捕捉再利用「跨业合作」计画有成。中钢公司投资2亿元建置全台首座「钢化联产」先导工场,2日上午举办揭牌仪式,经济部长王美花、中钢董事长翁朝栋、工研院院长刘文雄、高市府经发局长廖泰翔等人皆共同出席揭牌典礼。

王美花表示,全球已超过 130 个国家宣示净零碳排目标,各国或区域经济体将实施碳关税制约碳排放,实现净零目标需要产、学、研各界与政府携手努力,而採取「先大后小」、「以大带小」的模式推动「钢化联产」先导工场,展现国内强大的减碳企图心与行动力。

翁朝栋指出,「钢化联产」是中钢公司迈向2050年碳中和的重要关键路径之一。钢化联产将以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建立「实验室及先导工场」,结合工研院技术进行合成化学品的应用技术研发及验证,预估年减碳量可达4900吨,第二阶段将携手化工业建起可实际商业化生产化学品的「示范工场」,每年达到实质减排24万公吨,第三阶段,则期望在国家减碳策略推进下,共同促成「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区」,携手各行业建立起碳循环产业聚落,年减碳量预计可达到290万吨。

在经济部技术处支持下,工研院与中钢共同验证二氧化碳捕获纯化系统、自主触媒与制程转化化学品系统、电解水产氢系统等3项技术。透过「二氧化碳捕获纯化系统」捕捉中钢制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随后加以分离、纯化,再透过「自主触媒与制程转化化学品系统」及「电解水产氢系统」,制成甲醇、甲烷等绿色化学品,成为下游化工厂低碳化学品基础原料,取代国外输入的化工原料,除可提升成本竞争力,也同时协助台湾迈向净零永续目标。

#钢化 #联产 #高雄 #中钢 #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