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乐风专栏】在寸土寸金的西门町里,有间外表不起眼的庙宇,此庙名唤臺北天后宫(可别和清朝官建的臺北大天后宫搞混了)。
那庙貌有些类似于鹿港中山路上一间间和商家比邻而居的街屋式庙宇,而进到此庙中,确实也是如此,庙宇紧贴着商家,庙地狭小,以致于庙宇附设的图书馆还得爬两支很小的迴旋金属梯才能上得去。
不过庙之价值不在大小,而在内涵。进到庙中,看那摆放在庙埕两边的文物,便可嗅到浓浓的古味。
庙中有座乾隆壬子年的大钟(1792年),可见证此庙歷史之古老。其实该庙建庙年代要更早一些,是在1746年,原址位于艋舺青山王庙附近,称新兴宫。清代《淡水厅志》有以下记载:「一在艋舺街,旧属渡头,乾隆十一年建。嘉庆十八年,火灾,道光九年修。」
庙中主神为天上圣母,相传此神像原本是供奉于船上,由大陆航向臺湾,上岸后圣母被供奉在艋舺街上,后该船欲返回大陆,却艰困难行,请示神明后,知圣母有意留臺佑民,艋舺商家们遂于1746年集资建庙。
1943年,日本人为开辟防空道路,将新兴宫拆除,庙中神像、文物、法器等只好暂时安奉在艋舺龙山寺后殿。
日人战败离臺后,臺湾传统信仰再度兴起,新兴宫信眾亦积极寻找庙地,他们看上了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的庙地,1948年新兴宫迁入新庙址。1899年建的弘法寺便这样被取代。
1952年,新兴宫改为臺湾省天后宫,后因臺北市升格,又改名为臺北天后宫。
当年日本人拆了新兴宫的庙地,现在新兴宫回头来占有日本寺庙之地,一切都是神明自有安排。但弘法寺虽不在,信仰还在,庙中设有弘法大师的神像供人敬拜,庙埕也有弘法大师戴斗笠的石像。
说起弘法大师,如果大家不清楚的话,可能空海两字大家会比较熟,因为以前歷史课本念过,弘法大师就是那位被日本派到唐朝留学的僧人,后创造平假名。他也是日本真言宗创始人,法号遍照金刚,日本歷史上伟人之一。
所以实际上臺北天后宫融合了中、日两种宗教,也可见臺湾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庙中不管是当年弘法寺的文物或是新兴宫时代的文物,都有可观之处。只可惜1952年隔壁失火,「烧过间」波及臺北天后宫,弘法寺的建筑结构全毁,而新兴宫留存之清代文物部分被毁,不然会有更多的文化资产留存于世。
而当年日本真言宗臺湾开教处就是在这里,所以每年日本都会派遣僧侣来臺北天后宫举行法会。
另外,楼上玉皇殿有着名彩绘大师许连成于八十高龄所绘之四大天将。庙口石狮未有年代和匠师名称,但颇有特色,脸部特徵和彰化和美国小狛犬有些类似。
下次到西门町,别只管逛街,也顺道到这间见证两国宗教歷史的庙宇来走走吧,定会不虚此行的。
作者为一介小角色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经授权刊载,原文出处:乐风的民艺笔记部落格。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