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杆菌是胃癌的主要原因,台大医院长期投入离岛偏乡地区「根除计画」,成功将马祖民眾幽门杆菌盛行率从7成降到1成以下。近年新冠疫情衝击医疗量能,台大医院亦发展人工智慧医疗系统,过去马祖的病理切片检体需运送回台,再由病理科医师判读,耗时约1个月,现在透过AI大数据,只需要短短9秒钟就能完成「胃相」判读。
台大医院内科部教授李宜家说明,国内每年超过100万人次接受胃镜检查,目的是找出胃癌高风险族群,如果医师怀疑有病灶,需要将胃部组织切片,再由病理科医师判读,如果不切片,就得仰赖医师的经验用肉眼判断。
幽门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胃炎、胃萎缩、肠化生,进而改变「胃相」,恐导致胃癌发生。台大医院长期针对高胃癌发生率的偏乡离岛社区进行幽门杆菌根除计画,例如马祖执行迄今近20年,当地幽门杆菌盛行率由将近7成降低到1成以下,胃癌发生率也下降53%。
「胃相」是胃病诊察的关键,包括是否有幽门杆菌及癌前病变,但临床上需要专业人力和大量时间成本,尤其偏乡离岛地区缺乏医师和资讯人力,面临即时性不足的困境。
台大医院自2016年起整合旗下10个院区的资料库,并开发AI模型,可直接由胃镜影像精确判断胃相,并于2020年底于马祖落地使用。台大医院资讯室组长陈权忠说明,病人做完胃镜检查后,影像会上传到平板上,当地医师可以选取想要分析的影像,回传到台大医院,经过AI运算,将结果回传给当地医师。
李宜家说,过去需要用空运或船运,将专业人员送到马祖,或是将切片检体送到台北,来回耗时约1个月,现在一张影像判读只要9秒钟,且准确率高达9成,可大幅降低偏乡医疗不平等。他提醒,如果经判读有癌前病变风险,务必每2年安排一次追踪检查。
在台湾,成年人幽门杆菌盛行率达31.4%,推估有590万人感染,但约有10%感染者无法成功除菌。台大医院内科部教授刘志铭等人发表最新研究显示,无论含左旋氧氟沙星的四合一疗法、含铋剂的四合一疗法,作为二线治疗皆可达9成累积除菌率;如第二线除菌失败,另一种处方作为第三线救援治疗亦可达96%到97%累积除菌率。
另外,过去担心使用抗生素除菌会一併杀掉体内的好菌,或导致抗药性增加。该研究也证实,接受上述两种除菌治疗的患者,抗药基因组在刚除菌完成时会显着增加,但2个月后及1年后可恢復治疗前的状态。该研究结果已于今年刊登在国际期刊「刺胳针胃肠肝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