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正在塑造未来数十年的中美关系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回顾百余年来两国在科学技术上的互动,一直深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投入学习西方科技大潮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们,用生命书写出许多令人振奋或是扼腕嘆息的篇章,当中最能反映大时代的中美科技交流人物里,莫过于杨振寧与邓稼先这两位物理学家极富戏剧化的友情,与他们不断受政治衝击的科学研究事业。
杨振寧是全球知名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去年刚过百岁,他一生顶着学术桂冠,广受尊崇。他从小就深交的挚友邓稼先则选择另一条路,为中国研发核弹来报效国家。虽然邓稼先也被中国尊为「两弹元勛」之一,但一生辛劳且经常生活在政治恐惧当中。这对好友年轻时有着极相似的际遇,却因为个性与人生的选择而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以他们的一生看待中美因科技引爆地缘政治衝突,更是令人百感交集。
杨振寧与邓稼先自幼相识,因为杨的父亲杨武之与邓的父亲邓以蛰都在清华大学任教,两家人居住在清华园西院成为近邻,来往密切。当年的清华大学是美国退回庚子赔款所建,有许多来自美国的学者任教,充满着中美友好的政治气氛与美式学术风格。杨比邓大2岁,自幼即是玩伴,青年时期也在崇德中学同校,还同时在西南联大就读,成为同系好友。
杨邓两人后来分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普渡大学深造,两人都以极短时间获得博士学位。中共在北京正式建立政权后,邓受感召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杨则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与李政道合作进行理论物理研究,这段十多年合作最后也让杨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邓杨两人个人生涯与学术研究自此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邓稼先回到中国后没多久,中美关系因韩战爆发而恶化,中共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展开原子弹研究,邓稼先也成为研究原子弹的骨干,从1958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而顶着诺贝尔奖桂冠的杨振寧,则成为海峡两岸极力争取的对象,但一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和缓后,当时已加入美国籍的杨振寧才在中共总理周恩来的邀请下返回中国大陆访问。
中共成功试爆原子弹与氢弹震惊世界,当时美国盛传是因为受到一位名叫春寒的美国学者协助才成功,杨振寧回到中国时首先就要求与多年未联繫的好友邓稼先见面,并打算向他打听有关原子弹究的消息。当时中共的文革尚未结束,邓稼先还在青海的原子弹研究基地应付红卫兵的批斗,周恩来立即从青海把邓接回北京参与接待杨振寧。当杨向邓问起原子弹研究的事,邓因事涉国家机密,在取得党组织同意后对杨说,研究初期仅苏联人提供了少量的资料,后来都是中国的科学家们自己做出来的。
在杨首次返回中国之后,极力协助赴美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研究与学习,促进大陆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与美国知名大学合作,清华、復旦、南开等多所高校也在杨振寧的帮助下建立了多个物理实验研究所,中美双方的学术科技交流可说盛极一时。
邓稼先回到中国后,歷经连年的政治运动,虽然不问政治躲在实验室与学术机构中潜心研究,但政治运动并没有放过他。文革时期他最挚爱的姐姐邓茂先受迫害而寻短,他自己与妻子也遭到批斗,工作上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优秀学生赵楚亦受迫害致死。其他一起进行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如于敏、钱晋、胡思得也一样,都在文革的政治斗争中苦苦挣扎。杨振寧回到中国后,邓稼先获得周恩来保护返回北京,暂时脱离永无止境的政治批斗。数年后,邓因工作上不慎接触到放射性物质而受到幅射感染,因而罹患直肠癌,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最后在1986年62岁时过世。1999年,他与另外22人被中共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扬他们在原子弹、导弹与人造卫星等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寧仍持续地推动美中科技交流,甚至亲自在北京清华大学开设讲座与授课,还经常就尖端科发展向中共领导人与科学界提出建言。现在美中关系闹僵,美中的科技与学术交流受到大幅限制,用大半辈子时间积极推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将会遭到不少障碍。杨振寧、邓稼先这一代的科学家们经歷美中关系起起伏伏,此后将进入另一个时期,吉凶之数实难以预料。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