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至前后,大海总会带来珍贵宝物—「乌鱼」,牠是渔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餐桌上老饕的最爱!鲜甜肥美的乌鱼全身是宝,烹煮方式也相当多元,不论鲜甜的乌鱼米粉、滋补的麻油青蒜乌鱼膘或制成橘红透亮的乌鱼子,作为年节餽赠亲友的伴手礼等,各种吃法各有拥护者。高雄捕食乌鱼文化从打狗港延续至今,已屹立百年,乘载着人情和歷史记忆,可说是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在地特产之一。
每当吹起东北季风,彷佛从海面上捎来鱼讯,西南沿海的渔民们,开始等待与乌鱼的久别重逢。冬至前后,乌鱼从北太平洋沿岸南下,来到臺南、高雄一带产卵,迴流已横亘数百年,每年言而有信前来相约,牠成为臺湾渔民口中的「信鱼」。早在日治时期,打狗港的渔民们就靠着乌鱼获得丰厚收入,因此渔民都说牠是「讨海人的恩情人」。
过去每到乌鱼季节,沿海村落便全村总动员张罗,补(晒)网、晒鱼等事宜,渔民们在海边搭建俗称「米藏仔寮」的临时茅屋,在将近2个月的鱼讯期,共同生活起居、一同乘风破浪捕捉成群南下的乌鱼。红毛港也因地理位置优越,是乌鱼主要产卵地,早在竹筏捕捉阶段时期,就曾写下一晚7万多尾的传说,渔获量居全臺之冠。随着捕鱼技术改良、并开放使用对讲机后,民国70年代,乌鱼的年平均产量更达到2百万尾,惊人产量至今仍然让沿海渔民们津津乐道。
在捕获乌鱼后,会先将雌乌鱼剖腹取卵,再用粗盐加工制成享有「乌金」美名的乌鱼子。高雄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系主任郑安仓教授说,乌鱼子作法是跟日本人学来的技术。在民国前3年,日本长崎专家来臺,指导制作乌鱼子,更在高雄、鹿港两地设立工厂,作为外销之用。当年外销成绩单,虽已无从考证,透过腌渍、晒乾等手法增添风味的乌鱼子,在本土饮食文化中留存下来,成为逢年过节餐桌上的珍贵要角。
拥有近60年歷史,在高雄盐埕起家的「珍芳乌鱼子」,传承了高雄在地乌鱼子产业文化。第三代林威廷说,以前每到乌鱼季节,爸妈就在店门口的骑楼晒乌鱼子。新鲜乌鱼卵经过腌渍和初步乾燥后,以木板层迭,并利用石头重量加压塑形的「压板成型法」,像为鱼卵上一道锁,将美味精华完整封存。林威廷说:「臺湾乌鱼子因为经过压板,水分少,口感更扎实有弹性,形体也显得透亮完整。」
乌鱼子的制法随时代更迭,也从过往在稻埕吹风日晒,转变为机器精准控制温湿度导入专业化制程。珍芳乌鱼子透过全臺首创的「气温调节室」中低温熟成,以确保每一片都是最佳品质。林威廷说:「像现在年轻消费者重视健康低盐,因此温度及盐渍的时间控制格外重要。」他也表示,就算制程革新,乌鱼子的美味秘诀还是在「人」,制作乌鱼子要很细心,制程中如不慎破裂,咸度就会超标,如同清血管、修补等重要步骤都要仰赖老师傅手工,加上从天气状况做判断、掌控乌鱼子的水活性等,靠的还是经验。
色泽金黄透亮、口感绵密的乌鱼子,搭配蒜苗或苹果的清爽吃法,一口咬下咸香滋味,放在嘴里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郑安仓教授说:「对许多北漂各地工作的高雄游子而言,过年吃乌鱼子是不是更有一种回乡团圆的意义呢?」乌鱼在打狗歷史留下重要一页,而乌鱼子歷久不衰的美味,也将与家族记忆共同传承,继续点缀年节餐桌。
• 珍芳乌鱼子
https://www.a-ten588.com.tw/
本文作者:Naru
(本文摘自《高雄画刊》2023/03)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