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清明连假社交活动升高,最近一周国内新增15例猴痘个案,创下单周新高,其中13例为本土个案。民间非营利组织「台湾事实查核中心(TFC)」今(18)日公布猴痘症状、传染途径、传染风险、治疗方法、预防方式等5大QA,让民眾可以提前准备防范猴痘!
TFC採访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陈柏龄、林口长庚纪念医院皮肤部教授纪景琪、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陈贞志后说明,猴痘的前期症状包括发烧、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后期的皮肤症状则从感染前期1、2天的皮肤斑疹,一路发展到丘疹、囊泡与脓疱,到最后感染7到14天变成痂。
TFC指出,猴痘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染,包括接触已感染动物的体液、血液、皮肤、伤口,中间宿主动物包括啮齿类、灵长类,以及接触感染者的皮肤黏膜、伤口浓液等,TFC提醒,虽然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有可能传染猴痘,但是此方法感染机率较低,需要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
TFC提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认为猴痘变成高传染风险疾病的机率低,猴痘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或疫苗下,传染力约为1人传染1至2人,新冠肺炎的Omicron变种则是1人传染约8人;目前治疗猴痘有主要的抗病毒药物、辅助的支持性疗法,高风险族群建议可施打新世代天花疫苗预防,一般民眾则无需接种,大多数感染后约2至4周就能自然痊癒。
TFC表示,民眾预防猴痘有4项重点,包括勤洗手和勿乱摸口鼻等基本卫生措施、降低亲密皮肤接触行为、勿随意购买和接触来路不明的动物、注意要食用熟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