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研院天文所创所元老之一的中研院院士、清大前校长徐遐生,23日在美国过世,享寿80岁,中研院今(25)日也证实这项消息。
美籍华裔天文学家徐遐生,与父亲徐贤修两人在学术上的表现皆十分杰出,均为中研院院士,更都曾担任过清大校长。
徐遐生见长于天文领域,曾担任美国天文学会主席,并当选中研院第18届院士,大力提携国内天文学界发展,更多次获得国际奖项肯定,包含创办于1898年、被视为天文学界最重要奖项之一的布鲁斯奖,每年仅颁发给1位在天文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徐遐生在学术研究上极富原创性及影响力的贡献,包括:盘形星系中螺旋状结构的密度波理论(与恩师林家翘教授合作提出)、互扰双星系统中质量转移的动力学、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土星环中密度波与弯曲波的共振强迫作用、球粒结构陨石的起源,以及正确预言彗星中应含有经歷过高温的岩石。其中,有关彗星的预言,甚至与当时主流理念(彗星源于最冷、最遥远的行星际空间)相违背,他仍坚信不移,并后来证实所言正确。
徐遐生同时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与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2年)等高度荣誉头衔。他曾担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1994-1996),任教于国内外9所着名大学(1999-2009),并返回台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2002-2006)。
中研院表示,徐遐生院士为国际知名理论天文物理学家,专长为研究行星诞生。1968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后,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担任天文系系主任、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特聘教授,1994年至1996年出任美国天文学会会长,2009年至2015年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中研院提到,徐院士学术贡献富原创性与影响力,包含提出盘行星系中螺旋结构的密度波、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球力结构陨石的起源等理论,以及认为彗星中应含有经歷过高温之岩石等洞见,为国际天文学界带来突破性发展。他更在200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对学校学术发展影响深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