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5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就在「淄博烧烤」红遍大陆同时,深圳将有条件允许「路边摊」重出市场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眾、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画定摊贩经营场所,并拟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这也意味着,在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拥抱浴火重生的「路边摊」。

李长安表示,「路边摊」曾是许多城市的民生风景线,但在各地发展治理过程中,「一刀切」式彻底封杀「路边摊」在不少城市成为预设选项,「路边摊」因此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近些年来,大陆城市治理的思路开始发生转变,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逐渐占据了主流,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让有条件解禁「路边摊」的做法开始频见于各级政府。即使是过去对待「路边摊」态度坚决的一线城市,也展现出更为包容的态度。

比如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就在规定不得擅自占用道路、桥梁等公共场所设摊兜售的同时,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画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而今年1月北京市发布的《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也特别提到将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管理规则,在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此外,杭州、兰州等城市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解禁「路边摊」的相关规定。

李长安称,精细化管理得以让解禁「路边摊」在大陆全国落地生花,首先是政策的放宽为之做好了准备。中央文明办已经明确,从2020年开始,占道经营、流动商贩等不再被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考核,这也为其他城市解禁「路边摊」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陆国务院发布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则明确规定,在画定区域摆地摊无需营业执照,这就使「路边摊」回归有了更充足的理由。

此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要求城市治理朝着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变革。目前,进一步扩消费、稳增长、保就业等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很显然,「路边摊」「夜经济」等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接入口。「路边摊」门槛低、成本小,是许多人通过劳动获得就业和收入的重要管道。最近「青蛙玩偶」「热奶宝」等走红,折射出年轻人投入「路边摊」创业正给新经济、新业态注入更多活水。

李长安强调,当然,解禁「路边摊」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具体问题具体管理,才能在解禁「路边摊」的同时真正体现出政策的包容性和人性化。通过科学规画和精准服务,对「路边摊」外摆时间、摆放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指导督促商户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路边摊」经济就极有可能重现繁荣。

李长安指出,在逐步解禁「路边摊」的同时,也期待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动脑筋,以个性化的扶持方案塑造符合城市区域功能且具有城市特色的「摊景」,形成良好的「摆摊生态」,让「路边摊」持续留在城市生活之中,这是精细化管理的一步长远之棋,是「路边摊」得以重现城市「烟火气」的制度保证,也是城市温度的具体体现。

#路边摊 #李长安 #精细 #经营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