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农业局为推广食农教育,携手学校与农民种子老师,结合在地物产融入学校课程,深耕五年有成,更接轨永续发展目标与净零排放议题,展现既在地又国际的样貌。时逢《食农教育法》施行届满周年之际,农业局于5月5-14日在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举办为期10天的高雄市食农教育成果展,以「食农教育实践指南」为核心,展出本年度12所学校及农民老师的食农教学成果及特色教具。

农业局于5月5日到14日在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举办为期10天的高雄市食农教育成果展。(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农业局于5月5日到14日在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举办为期10天的高雄市食农教育成果展。(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5日开幕记者会上,仁武国小附设幼儿园的师生以默剧形式演出进口水果从产地採收、长途运输来到臺湾的过程中,不断累加产生的碳足迹,透过幼童们可爱的演出,传递引人深思的农食产业链与环境课题,突显食农教育从真实的食农议题出发,重视行动的特性。

仁武国小附设幼儿园的师生以默剧形式演出引人深思的农食产业链与环境课题。(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仁武国小附设幼儿园的师生以默剧形式演出引人深思的农食产业链与环境课题。(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高雄幅员广阔,除了丰富的农业产区外,市区学童透过校园的一亩田或植栽盆,体验弯腰种植、亲土的感受,结合生活美学与饮食教育,让学生对食农更有感。阳明国小的展摊上呈现学生照顾草莓的过程,与认识碳足迹与水足迹的学习纪录;进行草莓防护包装盒的创意发想,更带来动手调制草莓饮品的创意发想成果。

食农教育成果展,以「食农教育实践指南」为核心,展出本年度12所学校及农民老师的食农教学成果及特色教具。(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食农教育成果展,以「食农教育实践指南」为核心,展出本年度12所学校及农民老师的食农教学成果及特色教具。(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校园食农教育推展之外,农业局同步培训高雄型农与青农成为农民种子老师,入校与教师协同教学,将丰富的农务经验转换为学习素材,扩展学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连续两年入校教学的善耕农产品生产合作社,林品雯、吴思莹、黄瀞颐三位农民老师与信义国小合作,将田区的秧苗以水桶稻的方式移植到学校,让孩子们可以时时观察秧苗的成长。臺湾是世界可可种植带的最北端,为了让学童认识臺湾的种植环境与特色,喜悦可可咖啡园张凯晃、陈美芳与新光国小合作,带领学童品嚐、种植与DIY可可冰淇淋,也认识可可涉及的公平贸易议题,让巧克力不仅是甜蜜的代名词,也有负责任消费与生产的意识。

食农教育以农为本,从产地到餐桌,是搭建城乡互惠共好的桥梁。(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食农教育以农为本,从产地到餐桌,是搭建城乡互惠共好的桥梁。(高雄市农业局提供)

高市府农业局戮力推广食农教育,五年有成,高雄市政府农业局长张清荣观展后表示,「高雄食农有本事」食农教育成果展不只是展现高市府推动食农教育的成果,更传递高雄食农教育的推动是以在地农产为本、重视行动导向,强调在生活中落实全民食农教育的目标;展望下一个五年,市府透过推动制度的建立,让食农教育得以深入家庭与各公私部门,带动市民关注饮食与健康、支持农业与农渔村永续发展,落实《食农教育法》精神。

#食农教育 #高雄市农业局 #高雄 #农民 #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