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该航天器的首次飞行试验,其首飞在2020年9月4日,在轨飞行2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航太专家黄志澄说:「这是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时间最长、任务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次试验。据悉,该试验航天器在轨期间,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包括轨道变换、姿态控制、热防护、通信导航、载荷运行等。」

由于发射和降落官方都未向外界公布相关影像,非常神秘,因此,外界认为原因是「过于先进,不便展示」。

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类型主要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太空梭、空天飞机以及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船。至于此次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是何种类型,官方并未披露。

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人员乔纳森∙麦克道威尔此前认为,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可能是可重复使用的载人太空船,也可能是高度自动化的太空梭。麦克道威尔表示:「它与美国SpaceX公司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猎鹰』火箭不同,但用途可能与该公司的『龙』太空船相似,也可能是美国X-37B那样的无人太空梭,或者是未来用于载人飞行的太空梭。」

澎湃新闻报导,黄志澄表示,大陆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验证的相关技术,为未来建设更先进、更实用、更经济的可重复使用航太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不愿具名的航太专家指出:「这是继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太运输系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上极少数国家掌握的航太技术,满足中国战略需求,意义重大。」

在2020年中国航太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作了《航班化航太运输系统的发展与思考》的报告。

包为民表示,中国计画在全面提升新一代运载火箭性能水准基础上,计画到2045年实现1小时全球抵达、地面与轨道间以及轨道与轨道间的「航班化」航太运输。

包为民透露,实现这一目标将分阶段推进:2025年前为起步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试验使用系统;2035年实现目标初步建成,总飞行数百次、总货运千吨级、总客运千人次;到2045年目标全面建成,实现按需发射,每年总飞行次数达到千次量级,总货运万吨级,总客运万人次。

包为民说,对于在技术途径上如何具体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高超声速技术;二是升力式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高超声速技术;三是先进组合动力技术。这三种技术途径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困难。

#重复使用 #试验 #技术 #航太 #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