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否应该成立主权基金,近日在一场中央银行修法公听会中,引起朝野各方与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究竟央行的外匯存底应该如何运用?在主权基金的设立上,它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5月10日,立法院财政委员会举行「《中央银行法》第二十条及第三十三条条文修正草案」公听会,会中,除央行总裁杨金龙、外匯局长蔡烱民等相关部会代表受邀列席之外,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全、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洪福声、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周治邦,以及华梵大学特聘教授杜震华等十一位国内产经专家学者,亦都出席与会。
如此大规模的阵仗所为何来?答案是四个乍看之下有些「高大上」的字眼:主权基金。
摊开由包含执政党在内64名立委共同提出的《中央银行法》第二十条修正案,条文指出,「为强化国家竞争力与安全,并累积国家财富,本行应提拨外匯储备总额百分之10,设立外匯投资基金,对外投资于策略性产业、关键技术等以财务目标为前提之事业或计画。前项基金应依《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之一成立政府独资之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及运作等相关事项由主管机关定之。」
至于第三十三条修正案,则是将原「本行持有国际货币准备,并统筹调度外匯」一文,改成「统筹调度『及运用』外匯」。
外匯存底运用太保守
投报率无法极大化
所谓「外匯投资基金」,即是一般俗称的主权基金(SWF,Sovereign Wealth Fund),指由政府所建立并拥有,用于长期投资的金融资产或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自于国家财政盈余、外匯储备或自然资源出口盈余;代表国家如挪威、中国、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及新加坡等。
草案的主要提案人、民眾党立委吴欣盈,于公听会中表示,之所以诉求成立主权基金,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当然是希望「活化国家资产」,但另方面,显然也试图藉此解决央行沉疴。
「鑑于台湾的外匯存底持绩累积……,但央行货币政策的冲销措施却未能完全发挥,无法抑制货币供给的大幅增长,导致社会游资充斥,长期来对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影响甚大,造成年轻世代的生活压力。」草案开宗明义写道并直陈:「在央行长期採取低利率与低匯率的政策下……,甚而是导致当前产业发展不平衡、民眾所得和财富分配不均的主因……,而其中尤以央行的外匯政策为甚。」
简单来说,提案立委期望透过主权基金的成立,能为外匯存底瘦身,导正央行货币政策的长期扭曲。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