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鬣蜥猎人利用工具捕捉,但野外数量仍是居高不下。(林和生摄)
绿鬣蜥猎人利用工具捕捉,但野外数量仍是居高不下。(林和生摄)

绿鬣蜥近年来大量繁殖,不仅影响生态,更造成严重农损,屏东县政府配合农委会展开移除工作,并创先例推出捕捉绿鬣蜥兑换农产品奖励措施,自2019年迄今移除破5万只,今年上半年统计就达近万只,且几乎每2年数量就翻倍,让猎人直呼:「根本抓不完!」

屏县府将捕抓的成体绿鬣蜥制成标本,并前进校园作为生态教育题材。(林和生摄)
屏县府将捕抓的成体绿鬣蜥制成标本,并前进校园作为生态教育题材。(林和生摄)

绿鬣蜥曾经是热门宠物,幼体色泽鲜艳且易于饲养,被许多饲主当成爬虫类入门首选,不料逃逸野外或被弃养情况越趋严重,近年来已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大麻烦。2020年8月,农委会正式公告绿鬣蜥为有害生态环境、人畜安全之虞的非我国原生种陆域野生动物种类,开始进行移除。

屏县府农业处长郑永裕说,从2013年就着手展开移除动作,一开始仅几十只,2020年突然暴增至8420只,2021年1万9733只、2022年1万8416只,今年迄今已移除9056只,「几乎每2年就翻一倍」。

因为绿鬣蜥会挖土堤、影响桥梁结构,加上破坏农田、啃食嫩叶幼苗,造成农损,且因野外几乎没有天敌,使得族群量愈来愈庞大。为了预防族群扩散危机,屏东首创以兑换农产品奖励,鼓励民间加入围捕,同时委托专业厂商和绿鬣蜥达人进行移除。

郑永裕直言,目前没有较具科学系统的调查,无法掌握野外族群数量,加上一对成体每年可以产出的蛋超过50颗,根本难以控制野外族群繁殖速度。

但他强调,在没有找到更有效的移除方法前,仍会以人力方式捕捉,同时提醒,牠平常不会主动攻击人,但面对捕捉时,会出现攻击模式,主要是利用尾巴扫动,因此民眾徒手捕捉时要注意避免被咬到,最好可以利用水桶、纸箱或其他容器盖住头部后再予捕捉。

#绿鬣蜥 #外来种 #屏东 #猎人 #农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