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水产试验所与国家海洋研究院携手合作首度于国内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水试所指出,该项海洋人工表层藻场的建置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海洋藻场碳匯,如以离岸风机潜力场址总面积约3084.5平方公里的5%提供做为海上藻场设施来算,预期每年增加碳匯量1.7至2.6万吨。
2019年水试所与苗栗外海的国内首座离岸风场-海洋风电合作多次尝试海洋人工藻场建置,但均以失败告终,原因为藻源需由野外採集难以大量取得、西部海域为沙泥底致海水浊度高不利藻类生长,以及受颱风或季风掀起的大浪破坏养殖设施等。今年水试所与国家海洋研究院合作,于台南市七股区的水试所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建置陆上藻类量产设施,生产充足得稳定驯化藻源。
水试所副所长叶信明受访表示,在7月投放的长茎葡萄蕨藻(海葡萄)成功养殖后,8月再加布放粗龙鬚菜、可食龙鬚菜、穗状鱼栖苔、及粗硬毛藻等本土常见且具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均顺利持续生长增重,为国内首度于离岸风场海域成功养殖大型海藻,颠覆过去认为位于亚热带台湾的周边海域因夏季高水温及贫营养盐的海洋环境,无法养殖大型海藻的观念。
叶信明说明,海洋碳匯在未来「碳权」与「碳交易市场」扮演重要角色,如以离岸风机潜力场址总面积约3084.5平方公里的5%提供做为海上藻场设施来算,预期每年增加碳匯量1.7至2.6万吨。如进一步建置于我国领海6.5万平方公里的1%,预期每年增加碳匯量约650至975万吨。
叶信明说指出,若渔捞渔民转型为海藻养殖,不但能解决当地渔民作业海域缩减及部分渔法转型的议题,採收的高经济藻类能贩售予食品、化粧、医药及工业等行业,便能增加国内藻类利用自主化,除可进一步取代海藻的进口量,也能提升渔民经济收入,假如当初选择养殖鱼类,一旦量多就会导致渔价崩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