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科技大学欢庆建校112周年校庆,北科大校长王锡福近日为校内空间「十二甲讲堂」揭牌,同时为「百年北科文资薪传纪实」系列首展「记忆・技艺」开幕,即日起展至11月27日,展览将透过校内行政团队与建筑系、工设系、文发系及通识中心师生团队跨域合作,共同倡议建构文化生态系统。
揭幕当日,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馆长张鸿铭、台北市大安区公所副区长李条凰、民辉里里长陈威祯、梅花里里长吴崑山、朱园里里长李林耀、北科大校友会全国总会总会长张启城、前总会长王小渖等眾多校友贵宾蒞临出席,共同见证。
王锡福指出,北科大1912年设立于台北厅大加蚋堡大安庄十二甲,此地名源自于先民拓垦时引水灌溉的水田面积,计有十二甲。相较于设立当年校园位处台北城外,四周环绕农田水圳,随着时代环境变迁,今日的北科大位居首善之都的枢纽核心;「十二甲讲堂」的建置与命名,标志着创校112年来与都市发展交融的共生轨迹,同时也表达校方守护文化资产的坚韧决心与承诺。
王锡福表示,「百年北科文资薪传纪实」系列展览,透过文字纪录、口述访谈、影像音讯与工艺作品等媒介,真实呈现与纪录本校师生自创校以来在文化资产保存与薪传所累积的成果,「北科大不但是当今台湾科技产业的先锋,同时也是守护文化资产的薪传者。」
策展人、北科大文化事业发展系副教授张怡敏提到,「百年北科文资薪传纪实」系列首展「记忆・技艺」,涵盖九大主题,包括:象徵北科大实作精神的歷史建筑—红楼与一大川堂、见证台北商贸运输自水路转向陆运歷程的三井仓库、梳理大稻埕关贸网络时代特徵的研究、口访资深海关人的世代传承、显现大稻埕商人经济实力百年街屋的调查、猴硐矿工影像纪录等歷史记忆的活化,以及薪传文化工艺的丰原木作与莺歌陶艺等,为现今台湾文化资产保存与文化产业振兴,挹注丰实的养份与再生的动力,展现北科大在文化永续上所蓄积的韧性与行动量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