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乐坛闯出一片天的旅欧指挥家林沂蓁,本周返台以指挥身分首登场,将指挥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演奏曲目分量颇重,包括理查.史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
每个音乐家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在乐谱上,林沂蓁也不例外,她表示,学生时期曾经仔细地研读乐谱,有时也会抄写乐谱,发现所需的一切,都在乐谱里,「当我真正地抄写这些乐谱时,一颗音、一颗音地写,真的会对作曲家心生敬意,眼前都是思考后的结果,演奏时真的要尊重他们,因为他们不是开玩笑,如果已经写了渐弱,就不要再做渐强,他们已花心思揣摩过内容,已想得清楚,且有他们想要表达的想法。」
林沂蓁曾任职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驻院指挥,她出生于1985年,父亲是师大音乐系退休教授林嘉璋,母亲为声乐家杨慧敏,妹妹是小提琴家林玟君。来自音乐世家的林沂蓁,5岁时在小提琴家外公杨富南的启蒙下学琴,8岁随家人搬到维也纳,18岁开始学习指挥,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大学,拥有小提琴与指挥两项硕士学位。
林沂蓁表示,学音乐对她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为家里随时有长辈在为学生上音乐课,而她的父母是在维也纳相识,她母亲的人生,更是深受维也纳启蒙,因此安排她和妹妹、弟弟自小到维也纳居住和学习。
自小在维也纳居住,林沂蓁的德语能力如母语人士,而中文能力也和在台湾成长的小孩一样,这要归功于她的父母亲,订阅寄送《新学友儿童周刊》、《国语日报》到维也纳,「妈妈也规定我们在家里只能讲中文,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看书,中文阅读对我而言有一种顺畅感。」
指挥是一件需要具备多重能力的工作,包括了良好的记忆力,林沂蓁表示,她小时候很常弄丢谱,连带谱上老师写的珍贵笔记也不见了,「妈妈有点生气,她觉得我既然常常弄丢谱,那乾脆好好背谱,所以我很小就开始练习背谱,一直都是背起来弹,和妹妹两人也会帮对方伴奏,有次去美国,有个前辈看到我在弹琴,问我有没有兴趣学指挥,后来他还有到维也纳教我,我一直把指挥这件事放在心里,长大才会学指挥。」
林沂蓁在维也纳音乐大学时,师承斯洛维尼亚指挥家乌罗什.拉约维茨(Uroš Lajovic),乌罗什和指挥家阿巴多、杨颂斯、祖宾.梅塔等人,都是出自奥地利指挥大师汉斯.斯瓦洛夫斯基(Hans Swarowsky)门下。
林沂蓁踏上指挥之路像是偶然,却也是实力的证明,以小提琴、指挥双主修学位毕业的她,毕业后曾在瑞士歌剧院担任小提琴成员,2009年指挥维也纳广播公司交响乐团,2011年受邀担任义大利罗西尼歌剧节的乐团指挥,近年则是受邀担任首屈一指的奥地利布雷根茨音乐节指挥,演出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
指挥生涯至今15年,林沂蓁也有许多指挥歌剧的经验,她表示,「指挥歌剧对指挥而言,是锻炼基本功很好的机会,指歌剧是磨练基本功,指交响乐曲是磨练排练的能力。」
林沂蓁表示,站在指挥台上的她感觉很自在,「我会觉得站在那里对我来说是一个对的工作和位置,一直都有这种感觉。」林沂蓁表示,指挥的主要工作,除了音乐之外,在于「要让人愿意跟你合作」,和乐团成员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共通语言是音乐,以音乐说服、打动人,互相切磋,创造化学反应。」
林沂蓁表示,她的工作和她所热衷的音乐相互结合,这令她工作起来顺畅许多,「而我们每天所接触的音乐,都是大师杰作,这些作品很难令人不喜欢,把这分对音乐的热情传达给乐团、给观眾,就是我的工作。」作为新手母亲的林沂蓁也表示,随着邀演机会越来越多,未来更加考验时间分配,「因我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