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医师姜冠宇分享,肌肉少容易死,但「肌肉少又胖胖的,死更快!」肌少性肥胖罹患冠状动脉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或单纯肌少症的人还高。而这类人的特徵通常是脸胖胖、身体宽宽、大腹便便的人,但四肢超纤细,提醒这类人要多锻炼,并改採低热量饮食,并增加蛋白质摄取。
姜冠宇近日在脸书上分享,参加内科医学会听到值得分享的讯息「你肌肉少,容易死」,但是其实「你肌肉少,又胖胖的,死更快」,大家都知道要防止衰弱,维持肌力很重要。不然人家风吹草动见牛羊,你则是会去见阎王。
姜冠宇表示,通常我们想像衰弱的患者,常有的迷思就是外型瘦弱的人,但是「肌少性肥胖」也要特别注意,这是种同时有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的损失)和肥胖(过度脂肪积累)的状态,可能增加併发症和死亡风险。
姜冠宇指出,正常人罹患冠状动脉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约是1,肌少症则是略高于1,肥胖的人则是1.2到1.4倍,但是肌少性肥胖的风险却足足有接近1.5至1.8倍。与正常和肌少症和肥胖类别相比,肌少性肥胖的风险最高。
姜冠宇也说,治疗肌少性肥胖,可以透过锻炼,特别是抗阻训练,低热量饮食与正常至高蛋白质摄入(每天0.8-1.2克/公斤),以及可能的药物,如维生素D(如果验血有缺乏现象)与荷尔蒙替代疗法等。当然也有针对抑制肌肉素降解作用的研究在进行。
姜冠宇表示,肌少症很常发生骨质酥松,只要跌倒就兵败如山倒,因此很多瘦弱的人都会特别小心,但外型肥胖的人,平常不容易警觉,但这种人才是最容易出意外的族群,因为承载重量较大。要怎么即早发现「肌少性肥胖」,主要看四肢力量与步行能力,那些脸胖胖、身体宽宽、大腹便便的人,如果四肢像「鸟的脚」就要注意,只能说未来监测「体脂比例」,可能比BMI还更重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