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岁的幼童去年底遭儿福联盟保母虐待致死,不仅喂食快腐坏的食物,晚上还用布条反绑双手,呈木乃伊姿态入睡,引爆社会怒火。卫福部去年11月推动「幼儿专责医师制度」,3岁以下宝宝都能搭配1名专责医师,除提供儿童发展评估,还提供家庭访视,协助揪出受虐童,不过经调查,男童并没有分到专责医师。医师分析,若家长未带孩子就医,孩子也不会进入专责医师制度,关键仍在社福体系。此案去年12月家访改期后就传来噩耗,医师建议,在无法实体家访时,可透过视讯访视先行确认,并留下纪录。

卫福部去年11月起,将1月1日出生的新生儿全面纳入「幼儿专责医师制度」,并鼓励3岁以下、尚未加入的家庭踊跃参与,为孩子定期提供疫苗注射、筛检、儿童发展评估。一旦多次联络不上,就会马上通报社会安全网,揪出受虐、被疏忽的幼儿。

中华民国基层医疗协会理事长林应然指出,面对儿虐,医师最重要的是通报,但若家长、保母没有把孩子带来看病,就难以发现。在就医过程中,医师若发现孩子外观出现莫名其妙的伤痕、骨折、新旧伤口杂陈、反覆受伤,且无法用医学解释时,就需要怀疑是虐待。举例而言,若家属称孩子跌倒,但受伤的部位却是生殖器,就需要提高警觉。

林应然说,针对高风险的幼儿,「幼儿专责医师制度」之下,卫福部提供医师家庭访视的给付,但每案每年只有1~2次。虽然理论上来说,最好每个小孩都接受家访,但医师人力有限、时间有限,并没有那么有空,仍须仰赖社福体系及左邻右舍的敏感度。

儿科医学会秘书长欧良修认为,类似男童的事件,必须仰赖访视人员的追踪。根据媒体报导,此案在2023年9月、10月、11月,社工都有进行当面访视,但12月时改期,月底就传来噩耗。若因特殊状况追踪,没有实际看到小朋友,应可以用视讯确认,并留下记录,但不宜完全代替实际访视。

「访视不会随时抽查,安排好了也会被掩饰,不见得可以看得到(伤口)」。林应然表示,家庭访视的确能找到儿虐的蛛丝马迹,但若家属、保母不让访视,也难以发现。由于访视一定是事先约好,若有意掩饰,也不见得看得到,除非不定期访视,才有机会揪出异常。防范儿虐的责任不可能都在医师身上,左邻右舍若察觉孩子有莫名其妙的哭声、频繁的哭声,就应通知警察局,共同为下一代的安全把关。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有家暴事件请拨打113保护专线。

#儿虐 #保母 #幼儿专责医师 #视讯看诊 #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