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新增经营主体的数量,是衡量地方营商环境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经营主体与当地营商环境关系,就像种子与土壤。有好的光热水肥条件,种子自然能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反之,则植被稀疏,甚至一片荒芜。为完成指标虚假注册经营主体,是典型自欺欺人。
在基层,这样的事不是孤例。几年前,就有企业负责人吐槽,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为了增加经营主体数量,向多家企业搜集身分证用于注册新公司。这种只求表面数据好看、不顾实际效果的做法,不可能带来发展活力,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一方面假数据会影响决策,导致对地方实际发展效能做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如果引发质疑相关部门公信力,将严重损害当地的营商环境。
评论强调,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有人甘愿造假?很多时候「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任务层层下达,成绩逐级上报,人人心知肚明,个个都不戳破。
经营主体的设立,本质上是市场行为,由投资者根据企业需求、投资方向、市场趋势、营商环境等做出综合判断。各地推出政策措施时,往往会在「经营主体」前用一个词:「培育」。经营主体增加,既需要精心营造企业落地生根的「土壤」,也要对企业成长过程耐心细致呵护。
文章表示,进一步说,就算数据不造假,经营主体也不是单纯的越多越好。经济活力需要量的积累,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经营主体的贡献。但地方发展的韧性,更需要质的积淀,「唯量是图」既不可取,也不可持续。高品质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