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学无人机团队短短1年内成功研发、制造2台无人机,目前将进入开模、生产阶段。(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无人机团队短短1年内成功研发、制造2台无人机,目前将进入开模、生产阶段。(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无人机团队短短1年内成功研发、制造2台无人机,目前将进入开模、生产阶段。(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无人机团队短短1年内成功研发、制造2台无人机,目前将进入开模、生产阶段。(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研发长兼机械系特聘教授陈世乐与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筹组无人机团队。(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研发长兼机械系特聘教授陈世乐与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筹组无人机团队。(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研发长兼机械系特聘教授陈世乐与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筹组无人机团队。(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中正大学研发长兼机械系特聘教授陈世乐与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筹组无人机团队。(中正大学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国立中正大学没有航太相关科系,为因应国家发展、人才需求,研发长兼机械系特聘教授陈世乐与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筹组无人机团队,短短1年内成功研发、制造2台无人机,目前团队为克服固定翼无人机对起飞跑道的需求,正在开发可弹射无人机,目标是开发弹射20公斤量级的中小型无人机。

陈世乐邀集校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无人机团队,积极投入无人机相关技术发展,团队主要成员有机械系教授姚贺腾、副教授郭秉寰、副教授杨智媖、副教授杨翰勋、助理教授吴亦庄、助理教授林昱辰,以及通讯系教授李皇辰等人,目前团队在亚洲无人机AI创新应用研发中心设有办公室,与其他进驻无人机产、学、研单位有所交流。

中正无人机团队从设计、分析、制造到测试均亲自操刀,在短短1年内成功制成2台固定翼无人机,同时完成试飞、验测,目前将进入开模、生产阶段,负责设计无人机的杨翰勋表示,该款机翼翼展3公尺、载具全长约2.5公尺,一身清新蓝白,性能不亚于现有固定翼无人机,

杨翰勋说,中正研发的无人机有别于一般常见的4旋翼机型,因固定翼无人机所需要推力小于本体重量,主要是透过机翼所产生的升力来维持飞行高度,意谓比起4旋翼机型,固定翼无人机所需要推力更小,飞行时间更长,更远,飞行速度也更快,酬载能力也来得大。

今年中正更与台塑集团建立产学合作,由台塑捐赠碳纤材料供无人机制作之用,为校方在无人机科技研发、教学和商用领域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负责复合材料结构的吴亦庄说,无人机使用的材料强度要够、重量要轻,中正无人机未来将採用碳纤维积层制作,不仅加强机体结构,还可减少对金属材料的需求,可有效减少无人机重量,尽管碳纤维的制造成本较为高昂,但其强度是铝合金的2倍,重量甚至是铝合金的一半,很适合用在航空领域。

为确保固定翼无人机测试时的安全性与顺畅性,每次皆由彰化航天CRCAA飞行员洪尚仁试飞教练进行实机测试。洪尚仁说,每回试飞都是一项挑战,包含很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在团队一次次不畏挫折的努力下,无人机已成功完成数次飞行测试。

洪尚仁提到,无人机机体需要怠速才能安全落地,但团队第一次试飞就出现问题,透露当时无人机引擎在空中未能减速,导致机体高速落地,造成无人机鼻轮与机头折损,但也因为此次试飞,进而发现机体舵面结构急需要调整,洪尚仁解释,通常试飞阶段会准备多个机体以备折损,毕竟从失败的过程累积修正经验,才能有后续的安全飞行。

陈世乐强调,中正大学虽然没有航太相关科系,但在机械系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在短时间内设计出相当出色的无人机且试飞成功,实属难能可贵,目前中正研发无人机是希望未来能应用在救难、勘查地形等任务。

陈世乐解释,通常在野外起飞条件没有那么好,为了克服固定翼无人机对起飞跑道的需求,中正目前正开发验测弹射轨道,目前已完成2公斤量级小型无人机弹射验测,将进一步开发弹射20公斤量级的中小型无人机,协助农业、地形观测、气候侦测、救难等任务执行。

#无人机 #中正大学 #机械系 #弹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