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5座大型垃圾焚化厂因燃烧垃圾产生的飞灰高达17余万吨,近9成都送公有掩埋场或民营场处理。学者指出,国内仅3家焚化炉设飞灰水洗场且有再利用实绩,尤其今年民间掩埋场只剩1家,每公吨费用已高达每公吨2万以上,建议环境部补助各县市环保局自行设置飞灰水洗场,要求各焚化厂进行飞灰水洗后再利用,勿再花大钱掩埋处理。

前台北市环保局长、台大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刘铭龙4日在脸书发文指出,国内目前共25座大型垃圾焚化厂,去年焚化近600万公吨垃圾,其中焚化后有害的飞灰产出量17.3万公吨,但仅1.9万吨被资源循环再利用,近9成飞灰仍採传统稳定化后掩埋,其中7成进公有掩埋场,约1成5进民营场。

他说明,焚化后灰渣中有害飞灰来源,是焚化厂废气处理系统去除酸性气体、悬浮微粒、重金属及反应生成毒物例如戴奥辛等有害物质时,添加消石灰与活性碳粉末,其反应或吸附作用后留下的反应生成物。

刘铭龙表示,飞灰因其氯盐含量高达5%至35%,会影响后续再利用产品品质,故送往后端再利用前,需先经水洗处理降低氯盐含量,但目前仅台北市北投、木栅焚化炉,与桃园市焚化炉设有飞灰水洗场且有再利用实绩,高雄市飞灰水洗厂则将在今年底前完工,将以水洗取代掩埋方式处理,作为水泥替代原料,朝向垃圾零废弃最后一哩路。

他表示,去年全国共8座焚化厂委托民间处理场掩埋飞灰固化物,今年因民间掩埋场仅剩1家,每公吨掩埋费用决标价已高达每公吨2万至2万5000元。

刘铭龙强调,去年飞灰再利用量仅1.9万吨,不及政府年度许可的再利用量的一半,且不论民间或公有掩埋场容量都有限,早在2021年6月底全台营运中垃圾掩埋场容量平均仅剩10.67%,其中35处掩埋场已饱和无剩余容量,因此飞灰水洗后再利用,促进无机资源循环再利用,已是必然趋势与当走之路。

他建议,环境部应趁着近年焚化炉整改之际,补助各地环保局自行设置飞灰水洗场,要求各焚化厂进行飞灰水洗后再利用,促进无机资源循环,而不是每年花纳税人高额经费进行掩埋,继续耗用各地掩埋场宝贵的容量。

#飞灰 #再利用 #水洗 #掩埋场 #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