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捷运「博爱座」争议层出不穷,11日先有2名长者逼迫一名女乘客让座,演变成肢体衝突,女乘客最后崩溃撞柱,血流满面;18日又有老翁大声喝斥坐在博爱座上的年轻男子,甚至还出手攻击对方。虽然博爱座如今似乎沦为纠纷的源头,然而在过去,博爱座的设立可是仁慈博爱的良善之举。被称为「怀旧达人」的文史工作者张哲生2019年就曾分享一段故事,原来博爱座的设置,起初是台北市公车业者为追思已故前总统蒋中正逝世周年,因而共同协议开始的措施。

2019年,张哲生就曾在脸书粉丝专页发文,「你知道台北市公车上「博爱座」的由来吗?」他在文中分享,1976年4月2日的《联合报〉第6版曾有以「发挥 蒋公仁慈精神,公车上普设博爱座」为题的这么一则报导:

【台北讯】台北市各公民营公车业昨天表示,为纪念总统蒋公逝世周年,将于北市各线公车上普设『博爱座』,以表示对蒋公追思之忱。参加这项运动的公车单位有台北市公车处、欣欣、大南、大有、光华、指南、台北、三重及中兴等客运公司,共计公车二千六百九十九辆,每车设『博爱座』两个,全部座套均由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捐赠,採用蓝底黄字皮制座套,希望市民乘车时能主动让座老弱妇孺,以发挥蒋公仁慈博爱的精神。

1976年4月2日的《联合报〉第6版曾以「发挥 蒋公仁慈精神,公车上普设博爱座」为题,宣布台北市2699辆公车,每车设立博爱座2个。(图/翻摄FB/张哲生)
1976年4月2日的《联合报〉第6版曾以「发挥 蒋公仁慈精神,公车上普设博爱座」为题,宣布台北市2699辆公车,每车设立博爱座2个。(图/翻摄FB/张哲生)

张哲生还表示,他觉得每一个座位都可以是博爱座,自发地让位给「比自己更需要坐下的人」,才是博爱的精神。

「博爱座」的观念,起源于北欧国家施行「无障碍环境」的一环,旨在体贴身障人士的不便,希望他们能和一般人一样正常搭乘大眾运输交通工具。随着时代演进,博爱座也开始提倡礼让孕妇、伤者、病患、年长者、孩童等人优先使用。通常,博爱座的设计会与其他座位有所区别,藉此呼吁民眾让座给有需求的乘客。

因为博爱座是体现社会温暖的表现,让不让座没有硬性规定,不方便或不慎忘记让座的乘客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然而部分人士却矫枉过正,认为「只有长辈能坐」,或者「年轻人看到长辈就一定要让座」,并以此为依据,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想解决博爱座的争议,问题并不在博爱座本身,而在这些刻意误用「博爱座」观念的人。

更多 CTWANT 报导

#博爱座 #让座 #蒋公 #蒋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