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卷京华城弊案,北院5日傍晚判决出炉,从无保请回变羁押禁见,让柯本人与小草从天堂若入地狱,北院随后也公布判决理由,但不少网友看到一句「迥然若揭」,纷纷询问到底在说啥。
北院新闻稿其中一段指出「柯文哲明知增加过高、超过560%的容积给京华城一案违背法令,竟仍执意为之,贯彻意志,迥然若揭,并因此致使共犯沈庆京的京华城一案,获不法利益200亿余元」,认为柯积极介入京华城案,成为羁押关键。
然而里面的「迥然若揭」一词引起争议,有PTT八卦版网友发文酸「迥然若揭是啥?法官自以为国文很好?」,指出只有「迥然不同」与「昭然若揭」,猜测法官应该是合併使用,但两个成语意义天差地远,「还以为法官国文很好,不会成语就不要乱用好吗」。
其他乡民也留言:「一开始看到也是满头问号」、「你是想吃鸡鸭饭吗」、「你书读得比法官多?」、「不可质疑法官」、「卖弄文笔结果出包」、「应该是昭然打错字」。
实际到教育部成语辞典网站搜寻「迥然若揭」,会出现「昭然若揭」、「朗然若揭」两个成语,其意思相同,用以形容含义或真相非常清楚,显而易见;「迥然不同」意思则为彼此不同,相差很大之意,也难怪网友看得雾煞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