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男子罹患大肠癌第3期,手术后又併发肝臟转移。进一步探究罹病原因,可能与他爱吃红肉及加工肉品密切相关。医师表示,国际癌症研究署已将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肠等,列为1级致癌物;而未加工红肉则被列为2A级致癌物(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因此,建议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以及每周红肉摄入总量勿超过500克。

营养功能医学专家、医师刘博仁在个人粉专发文表示,该男子心灰意冷地前来门诊讨论营养疗法。患者提及,在罹癌前是典型的肉食主义者,牛排、牛肉麵都是其最爱,也喜欢吃培根、香肠等加工肉品。然而,在罹患大肠癌后开始改吃素食。刘认为,他无肉不欢的习惯与大肠癌的发生脱不了关系。

刘博仁接着提到,国际癌症研究署很早就将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肠、腊肉、热狗、火腿等列为1级致癌物,而未加工红肉,例如牛肉、猪肉、羊肉、马肉等被列为2A级致癌物。所谓的1级致癌物是证据确定对人体显着致癌,而2A级是对动物确定致癌,但对人类为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更指出,红肉与大肠直肠癌、摄护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关。

而红肉之所以跟肿瘤有关,刘博仁解释,可能是因为里面的血红素、亚硝胺、多环芳香烃或是异环胺等。其中血红素的铁会产生较高的自由基反应,可能跟细胞癌变有关;另外,红肉过量油脂会刺激消化脂肪的胆酸分泌,而胆酸会被肠道坏菌转变成致癌的次级胆酸,这也是红肉可能致癌的机制之一。

就算不论这些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如何,刘博仁认为,仍应少吃红肉,最起码,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红肉摄入总量勿超过每周500克,若平均下来,每天不要超过1手掌大小的量。

刘博仁提醒,每天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纤维,这些纤维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内容物快速移动,降低红肉里的致癌物质与大肠黏膜接触时间,亦可增加肠内良好菌相,帮助代谢致癌物质。

另外,很多癌友在接受化放疗时容易体力不足,刘博仁建议,应优先补充鸡蛋及白肉,也就是去皮鸡肉、中小型深海鱼、虾肉等,并搭配足量的豆类、谷类等植物蛋白。若此时血红素与白血球仍维持不错,就无需摄取红肉。除非在化疗结束后,血红素降到10以下或白血球降到3千以下,此时再吃一些红肉来补充是可以的。

#大肠癌 #红肉 #加工肉品 #红肉致癌 #香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