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20)日公布,国内首例境外移入莱姆病,为60多岁法国籍男性,潜伏期间具法国旅游史,研判感染地为法国;莱姆病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红疹、发烧等症状,严重甚至导致心臟或神经系统异常。
疾管署今日宣布,今年出现首例境外移入莱姆病确诊个案。患者为60多岁法国籍男性,于5月至10月期间在法国居住,自述9月中旬被蜱虫叮咬后,腿部出现红疹。抵臺后红疹未改善,于12月上旬就医并经检验确诊。目前个案正接受抗生素治疗,感染地推测为法国。
根据疾管署资料显示,自2015年至今,臺湾累计12例确诊莱姆病病例,均为境外移入,感染国家以美国为主(7例,占58.3%),其余来自瑞典、英国及法国等地。国际间近年疫情呈现上升趋势,韩国及日本今年病例数已超过20例,分别创下10年来新高;美国2022年病例亦为近十年最高,欧洲的携带病原蜱虫更逐渐向北扩散,其中法国自2009年监测以来,病例数持续攀升。
莱姆病介绍/4预防措施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发的人畜共通传染病,行政院已将「莱姆病」列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之第四类传染病。主要透过被感染的蜱(俗称壁虱)叮咬传播,并不具人传人特性。
莱姆病多发于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鼠类、狗、猫、牛、马及鹿等。感染潜伏期为3至30天,平均为7天,约有70%至80%的患者会出现游走性红斑,伴随头痛、发烧、寒颤、噁心、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心臟或神经系统异常。
疾管署提醒,莱姆病分布区域正持续扩大,前往流行地区或野外活动时,应採取下列防护措施:
(一)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手套与长靴,并将裤管扎入袜内。
(二)于裸露皮肤涂抹政府核可的防蚊虫药剂。
(三)返家前检查是否遭蜱叮咬,并立即沐浴及更换衣物。
(四)如遭叮咬,应使用镊子将蜱完整摘除,并用肥皂清洗伤口,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游史,以利诊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