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推出《问诊2025中国经济》专题,邀请大陆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剖析2025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及其背后的机遇。原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徵深入剖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外部局面,当前中美衝突的本质,以及中国可能的应对之法。
针对有人期待人民币能否成为金砖国家新的储备货币,曹远徵反问,「这种倡议要把人民币变成南方国家的货币,那首先要问,中国是不是要承担国际义务?中国要变成逆差国,这可以接受吗?人民币想成为国际货币始终要回答这些问题,这不是民族主义情绪可以解决的。」
曹远徵进一步解释,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有三个前提:第一,必须是可自由兑换货币;第二,必须要有稳定逆差形成机制;第三,必须在金融上深度开放,利率覆盖整个世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球中央银行。但这样的结局是重蹈美国的覆辙,这是主权货币本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曹远徵认为,这三个条件中任一条的实现都不简单。以稳定的逆差形成机制为例,中国的高额顺差要变成逆差,意味着失业问题会非常严峻。
曹远徵强调,当大家在讨论中美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这里面有个陷阱。「我们越这么表达,就越容易被误解成『中国对全球有野心』,他们认为争夺领导权是中美衝突的本质。而我们认为,中美衝突的本质,更多的是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不是领导权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担心,川普上台之后,美国不想当全球领导,怎么办?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领导,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去当这个领导?如果没有能力,那世界一定是碎片化的世界,这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千万不能有很强烈的民族情绪,这不是对待中美问题的科学态度。中美问题应该放在全球化的角度去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国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
在此基础上,曹远徵指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谁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这是中美博弈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化的架构下进行的,现在这个架构要被拆掉,我们该怎么办?是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架构,还是继续捍卫原有的架构?这是中国的选择问题,美国说了很多次,要和中国战略性脱鉤,那么中国要不要脱,如果不脱怎么办?」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