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原油需求将比业界预期的更早触及天花板,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已出现连续下降现象。日媒分析称,原油需求下滑是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与去碳化政策,而降低对原油依赖的重要原因应该是为避免在「非常时期」被美国切断供应链的风险。
据《日经中文网》报导,中国大陆原油需求提前见顶的説法来自于中国海关每月公布的原油进口量。截至10月,原油进口已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1~11月累计也同比下降2%,2024年全年同比下降的可能性也在提高。由于中国需求疲软,WTI(西德州中质原油)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70美元左右,接近年初以来的低点。
报导说,在乘用车领域,大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按月计算首次超过燃油车,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推进,表面上的理由是减碳政策,但其他目的也若隐若现。
一些专家认为,原油需求短期来看取决于经济周期,但经济停滞不足以解释当前的需求疲软,中长期来看取决于节能的进展等经济结构的变化。英国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汤普金斯(Kieran Tompkins)认为,「中国需求正进入结构性疲软的时代」。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的高级主任研究员李雪莲也表示,「有已经到顶峰的可能性」。
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预测显示,中国的原油需求在2030年前后触及天花板。如果原油需求在2023~2024年触及天花板,那么中国经济将以比IEA预测更快的速度摆脱对原油的依赖。
而实际上,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在2020年以后出现接近饱和的迹象,比IEA的预测更早也非不可能,有些动向似乎可以证明。例如,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从中国国内的石油产品需求来看,汽油和柴油等汽车用燃料占整体的近一半,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原油需求产生的影响很大。
报导表示,中国为何急于摆脱对原油的依赖?表面上的理由是正在力争实现温室气体凈零排放。另一方面,排放量较大的煤炭的消费和进口正在增加,不协调感不可否认。
日本能源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的调查部长竹原美佳表示,「为应对美国等对外关系的威胁,作为能源安全保障战略,旨在加强可再生能源等的国内产能」。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达到70%,远高于天然气(40%)和煤炭(7%),这种现象存在非常时期被美国切断供应链的风险。在标榜减碳的同时,提高能源自给率才是真正的意图。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