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环球时报》3日报导,「印度不是『新的中国』。」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发表文章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中国大陆很难被其他国家替代,大陆学者指出,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替代中国」论调背后,存在政治和经济双重意图,大陆应该更加重视维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同时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环时》报导,北京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称,一些西方媒体宣扬印度制度优势、人口红利及经济高速增长等论点,同时贬低中国,认为中国崛起已见顶,这些言论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捆绑印度,拉拢印度;另一方面也在话语权上遏制中国,并推动全球产供链的「去风险化」、「去中国化」。至于越南,西方媒体炒作更多视为替代中国部分产业国家,因越南体量较小,较少被炒作能够整体替代中国的角色。

《环时》报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等国替代中国原因,是认为中国也会像一些欧美国家一样,经歷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转变,但现实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这一地位并未如他们预期那样转移。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感到不安,「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见顶论」,及「印度将取代中国」的观点几乎都是围绕这个来谈。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2023外滩大会,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倪以理列举数据,说明全球没有任何市场能够替代中国市场。

钱峰指出,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经济体,并非一蹴而就。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中国制度优势,还依赖庞大工程师和技术人才队伍,及改革开放多年来不断提升的科技研发能力。最重要的是,亿万中国劳动者辛勤努力是这一切成就基础。政客和媒体炒作再多,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中国产业正在升级,一些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全球分工向其他国家转移,这是客观趋势,但这并不能削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地位。

# 替代中国论 #下一个中国 #还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