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订餐、便捷买药、闪送到家……外卖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黄帽、小蓝帽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人行道和车流里,经过城市的每个角落。近期,大陆官媒新华社记者分赴上海、福建等地,穿起制服、戴上头盔,走近身边「熟悉的陌生人」,感受外卖员们的苦辣酸甜。
初冬上海的早上,寒意袭人。下载骑手用的App,经过身份认证、视频学习等步骤,记者准备临时上岗。点击「上线」,系统开始派单。
接单,App里倒计时开始——剩余时间36分21秒,出发!
路不熟,1公里多的路程骑了近10分钟,手机上的倒计时像是戴在头上的紧箍咒,记者不由自主给「小电驴」(电动单车)加速。
「取23号!」跑进取货的便利店,记者气喘吁吁地说道。女店员头也不抬:「哪家的?」「蓝色。」「在桌上。」
记者拿起手机点开App,拍照确认已取到货。记者赶到目标小区时,App已进入最后5分钟倒数计时。
老小区没有电梯,记者飞奔上四楼。找到客户地址,轻轻敲门。
门开了一道缝,一只手迅速从里面伸出,熟练地取走了外卖。
没见着人,没有一句话,整个过程不到2秒。平日里,这样的瞬间也许习以为常。
下楼期间,新订单已来——去附近的商场取披萨。
有外卖员反映,披萨这类食物很容易凉,虽然他们都会格外小心翼翼,但当消费者因食物变凉而不满意时,外卖员大概率会自掏腰包「息事寧人」。
想到这些,记者拎上披萨,一路小跑,心也随着倒计时怦怦直跳。穿过凛冽的风,来到3公里外客户所在小区楼层,记者整理服装、扶正头盔、敲门。
一位阿姨开门,记者赶紧脱口而出「祝您用餐愉快」,阿姨轻声回了句「谢谢」。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福建厦门,另一名记者与「95后」外卖员宋孟可一起,感受「跑单王」的快节奏。
戴上头盔、拧动右把,电动车「噌的一下」衝了出去,记者跟着宋孟可在小巷里拐拐绕绕,寻找目标店铺。
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通常是外卖员一天中最忙的时刻,但这也意味着赚钱更快。记者赶得停不下脚步,吃饭也要岔开时间。
在商场里取餐也有技巧。当很多人熙熙攘攘涌向商场电梯时,宋孟可带着记者从一扇小门闪身出去,外面是鲜有人迹的楼道和货梯。「走楼梯可以省下约3分钟。」
外卖要想送得快,里面藏着不少窍门。
潮汕小厨从1号门上楼近;港式茶餐厅从3号门走……宋孟可打开他的秘笈——手机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通往每个商家最近的路。有些路线能近二三百米,但导航上显示不出。
看着秘笈上的神秘路线,记者像上了发条,一路小跑,大脑也不停运转。庞大的商场里,为每一单迅速定位、优化行程,不是一个「跑」字能解决的。
「外卖不能进小区」「小电驴不要乱停」「汤洒了快把楼道清理乾净」……外卖员平均每天能送30至40单,一天下来,记者发现,送餐时被埋汰(抱怨)也时常遇到。
「有一次地上泥泞,电动车滑了出去,餐食里的汤水洒了,客户看到就说了我几句。但我仍然感谢他,因为他点了这单,我就有收入。」宋孟可说。
傍晚时分,再次进入送单高峰期,记者接到送药派单。
小药片连着大民生。电话里,客户异常焦急、反覆催促。记者连忙小心翼翼装好药,一路飞驰,护送这份暖心的希望。
客户收到药品如释重负,激动地反覆致谢。那一刻,记者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感受到这份职业辛劳的背后,亦有守护万家灯火的荣光。
从早8点到晚9点,两名记者间歇骑「电驴」跑了60多公里,完成了16单。
一天的外卖体验过后,记者想对这些努力打拼的外卖员说:「路上慢着点儿。」也想对消费者说一句:当我们收到外卖,请道一声「谢谢」「辛苦了」。让外卖员们更有动力奔向下一程!这些常带给我们温暖的人,也应该被我们温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