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有「大地之肾」的称号,可缓解海岸波流带来的衝击与灾害,并净化河川的陆源污染物,更是东亚澳迁徙线上候鸟的重要热点,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利用光电板的光谱反射特性及Sentinel-2卫星数据集快速监测沿海光电案场时空分布,并指出光电设施与水鸟栖息地重迭,可能对鸟类族群产生负面影响,其中被列为高生态敏感区的台南七股区渔电共生快速扩展,鱼塭内非水域面积大幅提升。
生多所指出,随着渔电共生发展,光电设施与水鸟栖息地重迭度正在提高,栖地缩减可能对鸟类族群产生负面影响,政府为此推出环社检核机制,要求渔电共生开发须纳入生态补偿措施,例如延长晒池时间和提升邻近湿地的水鸟承载量,彰化福兴乡、芳苑乡及台南七股区则已被列为高生态敏感区。
为瞭解光电设施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生多所监测发现,彰化福兴与芳苑地区的鱼塭操作模式并无显着的晒池高峰,且目前尚无已通过申请的渔电共生案场,故养殖周期未受影响;台南七股区的晒池高峰集中在冬季,但2020年以来,由于渔电共生案场逐步施工,鱼塭内非水域面积大幅提升,显示该地区的渔电共生正快速扩展,与光电时空变化监测结果相符。
生多所表示,台湾西南沿海再生能源与湿地生态的平衡,正考验着政策与科技的智慧,而卫星影像分析显现遥测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潜力,更凸显能源转型仍须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责任,透过科学监测与政策引导,期望台湾未来能在能源转型与生态衝击间找到平衡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