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2021年起推动生态服务给付,以维护诸罗树蛙及栖地生态,林业署嘉义分署去年在嘉义推动诸罗树蛙及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示范计画,提供「生态薪水」奖励农民与在地居民良善管理土地,照顾珍贵物种的家,合计发出75万元,今年更打算扩大办理,邀更多人一起守护诸罗树蛙、山麻雀。

以嘉义古称「诸罗」为名的诸罗树蛙是珍贵稀有保育类,全世界仅在台湾云林、嘉义、台南平原区域可见,因为平地森林栖地消失,生产竹笋的竹林成牠们少数可依存的栖地类型,去年林业署嘉义分署诸罗树蛙生态服务计付共有18位笋农、11.7公顷参与「友善农地给付」,共计营造了97处人工水池提供诸罗树蛙繁殖栖息,更有3个社区参加「巡护监测给付」。

农友会在田区营造暂时性水域提供诸罗树蛙及其他蛙类利用。(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农友会在田区营造暂时性水域提供诸罗树蛙及其他蛙类利用。(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巡守团队夜间在竹林中巡护进行生态观察与栖地环境监测。(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巡守团队夜间在竹林中巡护进行生态观察与栖地环境监测。(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嘉义县诸罗树蛙蔬果友善生产合作社」巡守团队每年会办理至少一次对外的保育宣导活动。(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嘉义县诸罗树蛙蔬果友善生产合作社」巡守团队每年会办理至少一次对外的保育宣导活动。(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全台山麻雀族群数量大幅减少剩2000只左右。(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全台山麻雀族群数量大幅减少剩2000只左右。(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瑞峰村申请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的茶园广阔。(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瑞峰村申请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的茶园广阔。(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位于瑞峰村倒蕉山的农友郑顺嘉申请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协助种植小米,补充山麻雀食源。(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位于瑞峰村倒蕉山的农友郑顺嘉申请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协助种植小米,补充山麻雀食源。(林业署嘉义分署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嘉义分署表示,透过参与友善农地给付,农友纷纷回馈体会到营造诸罗树蛙的栖地是可以在兼顾生产的状况下达成的,也因此逐渐关心起田区内诸罗树蛙及其他生物的出现,并自主移除外来入侵蛙种,甚至引荐其他伙伴加入保育诸罗树蛙的行列。

嘉义县大林镇「上林社区」志工透过参加生态给付进行社区夜间巡守,进而联繫情感、共同维护社区自然环境,大林「平林社区」伙伴多以70岁以上退休长辈为主,从不认识蛙类到可辨识诸罗树蛙和几种常见的蛙类,一路走来相当不容易,更透过「巡水路」自发性关注诸罗树蛙栖地状况。

「嘉义县诸罗树蛙友善蔬果生产合作社」的巡护监测成员多为产销农友,他们带着长辈与孩子一同参与夜间巡护,嘉义分署表示,这些都是生产者与居民因参与生态服务给付,进而更加认同保育行动的最佳体现。

山麻雀属于濒临绝种保育类鸟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00至2000公尺的里山环境,分布于宜兰、苗栗、臺中、南投、云林、嘉义、台南及高雄等地区的部分浅山,与人类活动及农耕模式密不可分,因栖地改变或破坏、食物及巢位不足、惯行农法与物种竞争等因素,致使全台山麻雀族群数量大幅减少剩2000只左右。

嘉义分署表示,去年首次推动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即有丰硕成果,招募到15位农友合计6.4公顷执行「友善农地给付」、1位社区居民自主通报山麻雀繁殖巢位,以及嘉义县梅山乡「瑞峰社区」执行巡护监测给付。

居住在瑞峰村倒交山的农友郑顺嘉,家中的槟榔园歷年都是山麻雀度冬完回到瑞峰村时最喜欢的夜栖点之一,6年前开始,郑顺嘉一家便关注山麻雀的保育工作,每年山麻雀回到瑞峰村时,全家都会一起数鸟,曾经一次记录到数十只山麻雀的身影。在山麻雀生态服务给付推动后,他也积极申请了友善农地给付,透过友善栖地农耕保护山麻雀的家,更栽植小米补充山麻雀食物来源。

嘉义分署说明,生态服务给付的给付条件会依据过往执行的状况滚动调整,确保农友能更容易便利的执行,并以能有效保育诸罗树蛙及山麻雀为前提,期待今年能有更多农民及社区伙伴一同加入保育行列。

#生态给付 #山麻雀 #诸罗树蛙 #林业署 #嘉义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