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带汤麵、喝瓶装水,现代人生活充满塑胶制品。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最新研究发现,塑胶微粒不仅可进入人体,还会屯积在肝、肾与大脑等器官,而失智症患者的大脑里的塑胶微粒含量,远高于一般人好几倍,且特别容易屯积在脑血管壁与免疫细胞的周围,这可能影响神经细胞健康,甚至削落认知功能。
台北荣总遗传优生科主任张家铭在脸书「基因医师张家铭」PO文指出,塑胶微粒无所不在,它们漂浮在空气里,藏在食物和水中,甚至潜伏在日常使用的保养品、衣物纤维中,世界自然基金会曾精算过,每个人每周平均摄入约5公克的塑胶微粒,相当于1张信用卡的重量。
张家铭指出,2025年刚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发现,塑胶微粒不仅能进入人体,还会囤积在肝臟、肾臟、大脑,不像一般的毒素,会被肝臟分解或经肾臟,反而可能停留在器官中,成为身体无法摆脱的一部分。
张家铭指出,上述研究检测2016年和2024年的遗体样本,发现塑胶微粒在大脑的累积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甚至比肝臟多出7到30倍,且在2024年的样本里,人体内的塑胶微粒浓度比2016年增加50%,也就是8年内,我们体内的塑胶微粒持续增加,但身体似乎没有足够的机制来清除。
张家铭指出,研究还发现失智症患者的大脑内,塑胶微粒含量远高于没有失智症的人,甚至多出好几倍,这些塑胶微粒不是随机分布,是特别容易累积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
综合外电报导,共同主要作者、阿布奎基新墨西哥大学的药学教授坎彭说,「我们在平均年龄为45或50岁的正常人脑组织看到的浓度,是每克脑组织含有约4800微克塑胶微微粒」,并指这相当于1支标准塑胶汤匙。
张家铭指出,大脑运作需高度精密的调控,当这些外来物质长期累积,就像垃圾在脑内越堆越多,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健康,甚至削弱认知功能;研究还发现,塑胶微粒累积与年龄、性别或种族无关,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体内的塑胶微粒含量可能都差不多,而随着时间推移,塑胶微粒在人体内的总量却显着增加。
张家铭指出,该研究让人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正在默默加速塑胶微粒的累积?例如饮用的瓶装水、吃的外带食物、甚至使用的一次性塑胶容器,都可能让我们摄取更多塑胶微粒,「大脑装的是垃圾」这句话是真的有可能的,减少塑胶微粒危害,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需要社会、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从减少一次性塑胶使用、改善食品包装的材质,到加强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我们都应该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