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穿戴任何感测装置,只要在相机镜头前走上几步,就能透过AI技术分析步态。台北荣总与资策会、阳交大脑科技计画团队合作研发「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未来可望应用于各式神经退化疾病,成为术前评估、术后復健及长期追踪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动作捕捉系统需要昂贵设备和专门空间,受试者身上通常得贴满感测元件,大幅限制其应用范围。而阳明交通大学脑科技计画团队开发的轻量化「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只需要4台高解析相机,受试者步行不超过5公尺,即可精确捕捉步态,并透过AI技术分析,包括关节角度、脚跟位置、走路速度等数据一览无遗。

台北荣总与资策会、阳交大脑科技计画团队合作研发「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王家瑜摄)
台北荣总与资策会、阳交大脑科技计画团队合作研发「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王家瑜摄)

台北荣总神经修復科医师郭昭宏说明,不同的神经疾病会有不同的步态表现,但临床上不一定能够量化,因此希望透过动作捕捉系统,搭配脑波和肌肉讯号,可用于术前评估、术后復健及长期追踪工具。

资策会软体院组长蔡政鸿分享,一位同事先前被诊断出长短脚,经过一段时间復健及运动后,医师建议照X光确认改善效果,他试着用「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明显看出走路时两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受力平均,比肉眼看更精确。

郭昭宏强调,「无标记动作捕捉系统」并非要取代现有的标准诊断工具,而是在疾病初期或后续辅助上提供多一点资讯。接下来将投入临床应用,建立动作捕捉资料库,首先预计以10岁为单位画分,每个年龄层收集30到50名健康者的步态资料,之后逐步收集中风、脊髓损伤及神经退化疾病等患者数据,并进一步研发外骨骼装置。

#神经退化 #步态 #AI #北荣 #资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