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因应极端气候导致文蛤减产、暴毙,云林县政府请屏东科技大学兽医学系南区鱼病中心团队进行专案辅导,经过3年多实地操作,受辅导的10余名渔民平均收成提升39.5%,20日云林县长张丽善前往口湖乡文蛤养殖示范池勘查,未来将扩大辅导至台西、麦寮等文蛤养殖乡镇,永续云林文蛤养殖产业。
云林县文蛤养殖面积超过3400公顷,年产量逾3万公吨占全台6成,产值达28亿元左右,是国内文蛤最重要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台西乡、口湖乡与麦寮乡。近年来由于气候遽变,季节交替温差大、夏季持续高温,导致文蛤经常减产,甚至出现大量暴毙情况,县府为协助渔民,与学界合作找出解决之道。
张丽善表示,藉由屏科大兽医学系专业团队的专案辅导,协助渔民改善养殖方式,辅导至今约3年,成效明显可见,并建立一套养殖健康服务模式,今年将以口湖的成功养殖经验推广至其他乡镇,採小班制进行辅导,结合口湖渔民许宏德研发的「智慧化无人养殖饲料船」,以母鸡带小鸡方式推广科学养殖,让更多渔民受惠。
屏科大兽医学系副教授蔡明安提到,团队透过长期监测文蛤养殖池藻相,辅导益生菌、光合菌使用,并配合各项水质监测数值,以及通讯软体线上谘询等方式,及时且有效解决渔民养殖期间的各种问题。今年将办理多场小型讲习会,培养更多青年渔民投入文蛤产业,让研究成果与现场经验传承下去。
蔡明安说,目前文蛤养殖问题包括水质不良、气候异常、底土恶化、细菌感染、似壳菜蛤与孔雀蛤入侵、大型藻类增生与藻相问题,经团队辅导已逐渐改善。未来将成立文蛤养殖青农班、持续推广教育训练、扩展口湖经验。
县防疫所所长廖培志指出,养殖文蛤减产因素眾多,目前产学界仍在持续探究中,一般认为,「预防胜于治疗」是因应病害的最佳方法。唯有持续优化养殖技术,并建立文蛤养殖SOP,协助渔民以科学方式养殖,才是文蛤产业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
渔民认为,面对极端气候,必须想办法让文蛤体质更加强壮,才能因应强降雨、水质与温度遽变等挑战。另外,也要进行种贝改良,云林文蛤因种贝长期未改良,出现基因弱化情况,希望透过政府农政单位与学界合作,尽快找出强壮种贝进行基因改良。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