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共党报《人民日报》今天刊文,网上有人说,老龄化加快,大陆社会正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人口红利已经见底。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不能延续?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是不是都要受影响?将来我们给长辈、给自己养老,会不会「压力山大」?

人口问题,「国之大者」。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两成。一边迈向共同富裕,一边经歷「未富先老」,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未富先老」,是否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口发展,还能支撑中国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吗?

寻求答案,不妨先着眼其中的两组关键词,厘清人口与红利、「富」与「老」的辩证关系。

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两大奇迹」,无疑得益于劳动力丰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红利、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更是根本原因。人口,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即便劳动力减少,尚有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补位、兜底,对衝单方面影响。

再说人口红利,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人口发展,既看数量,也看质量。随着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显着提升,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释放人才红利,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正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人口与红利,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更像囊括若干变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数,通过高阶视角,才能透彻解析。

同理,人口红利不仅要看增量,还要看存量;不仅在于「新生代」,也在于愈发给力的「老一辈」。

曾经,人们还担心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转眼间,一批老年人刷起了短影音、爱上了网购,甚至自己当网红、做电商,破次元、火出圈。1.7亿中国老年网民为互联网注入新活力,人口红利的延续效应,不容小覷。

放眼更多领域,银髮群体同样朝气蓬勃。风景名胜地,带着户外装备、摄影器材,体力不输小年轻;相约健身房、滑雪场,燃烧卡路里;投身各类教育平台,舍得为知识付费,活到老、学到老。中老年文旅年消费超7000亿元(人民币)、线上教育人群约3500万、马拉松参赛者逐年增加……六七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老」,未必是「富」的阻碍。

「银髮经济」写进政策文件,站上风口;「银髮力量」入选年度流行语,引人注目;陪老年人就诊、代写回忆录,成为许多年轻人「创收」的新行当。身边事、大数据都在表明,亿万「银髮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机遇。

向「老」发力,再创红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顶层设计指明方向,眾多实干者、创新者循声耕耘。

人口有存量、有质量,银髮力量支棱起来、老当益壮。释放新红利,可期亦可及。

展开视野,还能看到,统筹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避免顾此失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一系列战略之举,照应当下,照亮未来。

新时代的中国,无论长幼,都有条件展望并践行同一个目标: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红利 #人口红利 #发展 #中国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