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92岁王姓老翁近日出现胸闷、头晕、气喘、心跳过慢,甚至连坐着都会晕眩,于是紧急就医后,发现其心臟每分钟跳动少于40次过慢,经医师採用「胶囊心臟节律器」,才让王翁跳次数趋于稳定。
王姓老翁先前不适前往光田综合医院求诊,经心臟内科医师刘峥伟检查后发现,其心臟每分钟跳动少于40次,正常情况下,老年人的心跳应维持在每分钟50次以上。由于王伯伯心跳过慢,心臟无法有效输送血液和氧气,导致昏厥等不适症状。
刘峥伟在综合评估后,考量到王翁高龄及体力无法负荷装设「传统永久性心律调节器」因而建议改採「胶囊心臟节律器」介入治疗,可避免传统心臟节律器相关的手术风险,而术后王翁心跳渐渐稳定。
刘医师表示,胶囊心臟节律器因採无导线设计,透过鼠蹊部静脉置入鞘管后,利用导引管将胶囊放置于右心室中膈上即可完成植入,胶囊体积仅有1颗花生米大小约2.59公分,施放时仅需30分钟至1小时,且无须画开锁骨下方肌肤,制作囊袋放置电池,更可避免因导线或囊袋所衍生的感染、气血胸等併发症。
此治疗方式的手术伤口小、术后恢復快,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等伤口癒合能力较差的群体,且术后无须担心表皮伤口破损或癒合不良等情况。相比之下,传统永久性心律调节器手术虽有健保给付项目,患者可选择基本款机型,也可补差额升级至较高阶的版本,这对经济考量较多的患者提供稳定且负担相对较低的选项。
刘医师说,但因具导线的设计,且电池本体较大,需要在锁骨下开创囊袋放置电池,手术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而开创囊袋的伤口恢復期相对延长约3至7天不等,需依照个人体质视情况而定。术后亦需密切追踪植入部位的伤口情况,以降低感染风险及其他相关併发症的发生,例如导线断裂、导线移位或电池位置移动等问题。
所以胶囊的出现,为心臟传导疾病患者带来更为便捷与低风险的治疗选择,显着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患者的生活品质。然而,胶囊在国内仍属较为新颖的医材,唯独部分符合资格的患者才有享健保给付,如长期洗肾、化疗等,因此高昂的费用确实令许多患者望之却步。但随医疗资源的逐步普及,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进一步降低治疗成本,让更多心臟传导疾病患者受惠。
刘峥伟也提醒,最近季节交替、早晚温差大,血压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更容易引起心肌梗塞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避免突发病况,高龄者应格外留意保暖,并且早晚监测血压。若出现胸闷、头晕、心悸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至医院检查,切勿轻忽,才能将健康风险降到最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