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患者持续攀升,根据健保署资料,台湾目前约43~45万人接受治疗,医师示警,这只是「冰山一角」,青光眼初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并未察觉,就医时视神经已受损严重,呼吁40岁以上民眾、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视、三高患者等高风险族群,应每年定期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9岁的许小姐,长年投入新闻工作,每天盯着萤幕、处理大量资料,双眼常感到疲惫、模糊,原本以为只是老花眼、用眼过度,直到3年前视线越来越雾、眼睛疼痛,就医才发现左上、右上视野已开始坏死,视神经受损达中度,被医师告知「不积极治疗,几年内会失明」,确诊青光眼。

医师提醒,40岁以上民眾、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视、三高患者等青光眼高风险族群,应每年定期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李念庭摄)
医师提醒,40岁以上民眾、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视、三高患者等青光眼高风险族群,应每年定期筛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李念庭摄)

台湾青光眼关怀协会理事长吕大文表示,青光眼又被称为「视力小偷」,恶化速度如雪球效应。许多病人等到视野缺损、影响生活才察觉,就医时视野已损失3分之1以上,往往已进入中重度阶段。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机率高出65%、跌倒风险增加38%、骨折风险高出31%。

长庚医院北院区青光眼科主治医师陈贤立说明,青光眼是视神经退化疾病,大部分原因是眼压太高而伤害视神经。受到人口老化、健检普及、3C产品依赖性提升、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青光眼患者持续上升。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50~80%青光眼病例仍未被诊断。陈贤立指出,青光眼最常见症状就是「没有症状」,至少有一半以上病人不知道自己有青光眼,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关键在于「固定筛检」。

青光眼高风险族群包括高龄、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视(600度以上)、高眼压、三高患者等,尤其直系血亲有青光眼,罹患机率多7~9倍,陈贤立呼吁,高风险族群应每年定期检查,「青光眼虽不可逆,但可以透过治疗稳定控制」。

台大医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医师苏乾嘉说明,青光眼依据视野检查(MD值)可分为轻、中、重度,目前多以点眼药水治疗为主,可能以雷射辅助,若进展到中度以上,透过眼药水仍无法良好控制眼压、服用药物出现副作用,或眼压控制良好视野却持续恶化,就会建议手术治疗。

许多患者对手术存有疑虑,苏乾嘉指出,近年新兴的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安全性大幅提升,能有效降低眼压,且伤口小、恢復快,可协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术,延缓病程。她也提醒,眼压并非唯一诊断标准,更要搭配视神经与视野检查,根据变化掌握病情。

#青光眼 #高度近视 #三高 #定期筛检 #高风险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