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日报报导,他认为,土地成交及新开工在过去数年大跌后,发展商缺乏土地及供应,遂开始出来增加土地投资,甚至追逐「地王」,而它们主力将资源投放高层级城市,但仍会审慎拿地,故即使土地销售额增加,土地销售面积仍持平。

问及对土地净利润的预期,林镇鸿指,「发展商经歷过去4年的房价下跌后,对房价假设变得好保守,回报及风险的要求也更高。」

他指,现时新土地的净利率预期为7至8%,虽然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商少,但由于周转更快,一年时间资金已能回笼,假设房价不变下,IRR(内部回报率)可以达到20%。而且,国企及央企的融资成本低,3%左右,风险较低。

在去库存方面,现时去化周期由31个月降至25个月,其中,一线城市的库存已回较为低水平,料到明年初可回到正常水平,助发展商更具议价能力。

虽然房市出现回稳迹象,但林镇鸿认为,民企要回来仍需要一段时间,主因现时的拍地门槛及资金要求更高。「以往一元的买地大约能撬动三倍杠杆,即一元买地变三元的货值,但今时今日在北京及上海等拍地,一元的土地价钱只能撬动1.5或1.6元的货值。」

而且,现时买地需要自有资金及境外发债进行,但违约民企没有能力发债,料这一至两年难看到这情况。若然要民企重新走出来,首先要房价回稳甚至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购房者对民企欠缺信心,交付也会忧虑品质,故要靠卖现房加强信心,带来现金流。同时也需要能在公开市场发债。

林镇鸿认为,房市见底是分阶段,不同的城市表现分化,一线及二线城市属于早期阶段,其中,北京, 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均于库存、拍地及二手房价已经回稳。而二线城市仍处去库存阶段,若可继续去库存,相信第四季可见到库存回落到歷史平均的水平,或带动发展商拍地及有更多「地王」出现。而「地王」则可影响业主及买家的心态,但这仍未反映。他期望,二线城市可有更多「地王」出现。

他又指出,开发商的结算利润水平在2024至2025年较为低,因为是反映去年出售的房屋及2021年购入的土地,即是「高的麵粉价,低的麵包价」,若然房价回稳,现在新拿的土地对应净利润高于去年及今年,料到2027年会反映在报表上。

瑞银预期,今年新房成交面积年跌5%,新屋动工跌10%,而竣工面积则跌20%,主因来自两至三年前的新屋动工项目,属后周期的数据。

#全国 #现时 #出现 #林镇 #二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