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日前针对多个国家提高关税,其中也包含台湾,将课徵32%高额关税,对此我国总统赖清德昨日喊话:「要让台美从双方零关税谈起」、「扩大採购美国农产」、「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等,期盼能用非报復性关税,与美国理性谈判,但学者认为,零关税太理想化,比较可能谈到10至20%关税,而政府扩大採购并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势必对本土农业造成衝击,应提早准备,并协助产业转型提升竞争力。

据了解,美国贸易代表署《2025年对外贸易障碍评估报告》提到,台湾对美农产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包含稻米关税配额、基改农产进口、美猪标示稽查等,除此之外,其他贸易障碍还包括「禁止特定部位牛肉进口」、「莱克多巴胺残留许可量过度严格」等,认为台湾在农产品进口上过度严格,且要求文件繁复,对出口商造成困扰。希望能够改善通关与边境措施,朝向更透明与高效的目标前进。

而针对美国指出的各项要求,赖清德也提出回应,但台湾产业关联学会名誉理事长徐世勋认为,全面开放对本土农业的衝击一定会有,特别像稻米这类商品,本来就是用高关税与配额在保护,若真的朝自由贸易协定、零关税方向前进,应比照当年加入WTO时,设立「进口损害救助基金」来协助农民转型,但当时编列千亿,如今农业部却只编列180亿,还有明显的不足。

徐世勋表示,与美国谈关税,台湾多少会吃点亏,但是特定农产品如蝴蝶兰、毛豆、鬼头刀、等,对美国依赖度较高,若持续维持高关税,将对这些产业造成影响,因此适度的让步,应能换取这些产业者的实质利益,而台湾也能藉此次机会,进行一波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

台大农经系主任张宏浩认为,美国本次提出的关税,实际目的是要解决各国的非关税贸易障碍,然而农产品有别于其他产业,攸关国家粮食安全,若全面降低关税并将非关税贸易障碍排除,让美国农产大量进口至国内,长远来看还可能削弱本地农业根基,降低粮食自给率,酿成更大的影响,他也质疑「难道要让所有农地都拿去种绿电吗?」

张宏浩补充,农产品应该不会成为此轮谈判的核心议题,美方将以科技与半导体产业为主,但担忧农产品因此成为附带条件,甚至没办法将决策权掌握在手中,只能仰赖科技业谈判结果来左右农产的贸易。

#对等关税 #农产品 #贸易障碍 #谈判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