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起,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陪伴型服务在中国网路社群中引发热议。这项服务主打由年轻人担任「临时子女」,协助独居或子女远在他乡的长者处理生活琐事,包括陪同就医、散步、聊天,甚至代为调解家庭衝突等。有别于传统的保母与看护,这类服务强调情感连结与长期互动,被不少熟龄族视为应对晚年孤独与支持不足的一种新选择。

据《北青深一度》报导,使用此类服务者的年龄层已提前至五、六十岁。他们多数尚未进入完全失能状态,却因唯一子女定居国外或独身无亲,开始主动寻找情感与生活支持。有别于传统保母或护工,他们寻求的是可信赖、能建立感情的长期陪伴对象。

受访者吴薇表示,自2011年起,她便以「共享儿女」之名,与多名年轻人建立长期联繫关系,从原始的有偿陪伴,逐步过渡为日常互动、节庆互访、相互支持的「准亲情」模式。「他们都有父母,我只是蹭一下陪伴,就像蹭网一样」,吴薇这么形容。

另一位使用者陈芳,则为自己与丈夫提前规划老年生活。由于女儿长居海外,她担心日后独处无援,积极在社群平台发文徵询「像家人又不需同住」的陪伴对象,盼透过情感养成,取代传统雇佣关系。

实际提供服务者也在逐步成形。来自青岛的陆俊与成都的周伟,皆因观察到高龄照护需求,在社群平台与地方社区中展开「试水」服务。多数服务集中于情感陪伴与生活协助,如定期探访、陪诊等。但也有从业者坦言,该服务利润微薄、责任难界定,短期内难以商业规模化经营。

在陪伴需求背后,部分受访者已开始考虑进一步建立「意定监护」关系。吴薇表示,期望能从这些「共享儿女」中寻找合适人选,于自己尚清醒时签订监护契约,以资产交换尊严照护。但现实仍存障碍,包括法律风险、信任建立与双方意愿等。

根据中国官方2024年发布的统计,2023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达22.57%,多地已超过少年儿童。面对家庭支持力减弱与人口老化同步加剧的趋势,「外包儿女」或许只是其中一种解法,其能否成为制度化支持力量,仍有待观察。

更多 CTWANT 报导

#服务 #儿女 #陪伴 #外包 #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