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研讨会于本月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考古专家除公布「海昏简牍」的最新修復进展外,也首次发现秦汉时期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诗经》,为目前考古发现中保存字数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

据陆媒《中新社》报导,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在会上表示,墓中出土的《诗经》相关简牍约有1200枚,简上记载「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不仅证明海昏简牍《诗经》为全本《诗经》,也是秦汉时期首次发现的全本版本,更是目前出土字数最多的西汉《诗经》文献。

报导指出,海昏侯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一万余件,这些文物展现了西汉时期的礼制规范、工艺水准与生活风貌。在纸张尚未发明之前,竹简与木牍是古人主要的书写载体。海昏侯墓中共出土竹简、木牍5000余枚,内容与文字纪录丰富,被考古界视为珍贵的学术宝藏。

考古专家介绍,海昏侯刘贺墓西侧椁出土的《诗经》简,每枚长约23公分、宽0.8公分,以三道编绳连结,容字20至25个,内容包括经文、附注训诂及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充分展现西汉早中期《诗经》文本形态。

该批《诗经》简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与今传《毛诗》(由西汉鲁国毛亨与赵国毛苌辑注的古文《诗经》传本)篇数相同,但少66章。

 简牍,取材竹木、记载文字,是纸张发明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出土于大陆南方地区的简牍含水率极高,脱水加固、文字信息提取是饱水简牍修护的两大难点。(示意图/新华社资料照)
简牍,取材竹木、记载文字,是纸张发明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出土于大陆南方地区的简牍含水率极高,脱水加固、文字信息提取是饱水简牍修护的两大难点。(示意图/新华社资料照)

值得注意的是,海昏简牍中除《诗经》外,还包含《礼记》、《春秋》、《孝经》等典籍,显示当时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政策下广泛搜集经籍的文化背景。此外,简牍中亦发现约200枚《易》类文献,其中「易占」属于罕见的占卜类文本,为考古界前所未见。

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指出,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文物多有糟朽、残缺、饱水、断裂等胎体病害,亦存在字迹模糊、变形等情况,修復难度极高。目前大部分简牍已完成保护处理,预计将于2026年全面完成修復。

根据公开资料,西汉第九任皇帝刘贺在位仅27天即被废黜,返回封地昌邑国,后被贬至豫章郡海昏县封为「海昏侯」,不久去世。其家族墓地于2011年被发现,歷经五年考古挖掘,于2016年出土大量精美陪葬品,包括玉觹、玉管、琥珀卧虎、玛瑙鼻塞等,以及重达115公斤、以黄金制成的金饼、食器与餐具,充分展现西汉贵族的华丽生活与高超工艺水准。

#诗经 #简牍 #海昏侯墓 #西汉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