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12日在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数学的真谛在于深刻思想与完美逻辑。对数学的兴趣,源于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培养顶尖数学人才、做世界一流数学研究,需要摒弃浮躁之风,潜心治学,回归科学精神的本真——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丘成桐表示,近年来,大陆数学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批本土成长起来优秀年轻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肯定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在原创性研究、顶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间。
丘成桐认为,当前,一些科研人员将获取各类人才计画头衔,即所谓的「帽子」,视为学术生涯的主要目标。一些大学院校、科研机构以「帽」取人,依赖「帽子」评价人才,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有潜力的年轻人跟风,选择相对容易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难以沉下心来攻坚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难题。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学术资源配置失衡,也会影响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丘成桐称,健康的学术生态,关键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自由探索氛围,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具有挑战性原创研究。一流学术环境意味着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持续的人才产出,而只有一流学术环境才能造就一流人才、获得突破性成果。要建立长周期的评价体系,以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作为衡量标准。同时,也要保障青年学者的研究条件和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从事研究。
丘成桐强调,顶尖数学人才,应该具备广博知识储备和深厚人文素养。如果把真理比作一座高山,文学、歷史、哲学与数学就是从不同视角来看这座高山。不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都是在探索真理与自然之美。回顾数学研究与发展歷史,很多伟大数学家都受到文学、艺术启迪,数学领域重大突破也往往源于数学家广博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如果有数学天赋年轻人很早就被限制在狭窄研究方向上,缺乏对相关学科乃至人文艺术基本瞭解,就容易墨守成规,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丘成桐呼吁,没有科学文化沃土,培养不出伟大科学家,更难以产生开创学科新方向的大学问家。对中国人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好的土壤。要鼓励学生阅读哲学、歷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提升思想境界。同时,注重传授学生重要数学思想的歷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美,感受数学创造的魅力。只有培养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人文广度的学者,大陆数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丘成桐建议,培养数学人才,需要高瞻远瞩战略定力。要勇于打破「帽子」崇拜,重塑评价体系;要改革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要构筑健康的学术生态,摒弃功利引才;要注重人文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条路需要持续的投入与耐心。期待各界共同努力,让中华大地成为培育数学英才沃土,让大陆数学研究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